孫臏拳

回覆文章
michelle
道場長
文章: 3073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31, 2007 12:07 am
來自: 台灣台中

孫臏拳

文章 michelle »

  孫臏拳傳說由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所創,但無文字記載,因其演練時穿長袖衣,故又稱之為"長袖拳"。清朝末年,山東陽谷縣阿城鎮出了一位青年武士叫楊明齋。因其武藝高強,為人豪爽正義,人們送他一雅號"楊二虎",當時,據說參加過義和團運動,後隱姓埋名的趕馬車的張把式聞聽後,慕名而訪,經過交武比試楊的品德功力後,收為弟子,將其孫臏拳技藝傳給了楊明齋。楊於1918年至1936年在青島國術館任職期間,擇藝授徒,使孫臏拳自此在青島傳播開來。孫臏拳主要分佈在聊城青島淄博濟南等地。

孫臏拳拳譜載:

  「孫臏留下長袖拳,三百六十手相連,雞腿龍腰潑猴性,鷹眼猿臂象鼻拳。」其拳理要求靜似雄雞、動似龍腰、靈似潑猴、神似鷹眼、放要鬆肩抖腕,似放長擊遠的猴臂;其拳型多以「象鼻拳」為主,"象鼻拳"中指突出成錐形。取意于《孫臏兵法》中的《錐形陣法》:錐形者,所以沖堅毀銳也。步法多為「蹣跚步」,蹣跚取意於《孫臏兵法.數陣之法》中「‥‥叛山而退」,叛山即蹣跚,意指撤兵時不走走路,孫臏拳步法亦為如此,左晃右移,動中求靜。拳譜有云「孫臏拳法世間稀,步踏斗罡七星奇,氣沈丹田尖點地,蹣跚跛行左右移,前進後退莫換腳,左搖右擺尋真機」。

  點穴為孫臏拳的主要技法,採用象鼻拳的錐尖去擊打對方的穴位,並且以「避實就虛,打陰不打陽,挫其銳,毀其利」為進攻原則,選擇對方肢體的內側面,肢體的遠端為進攻點,有「出手打手,出腳打腳」的要求,進而達到「一節痛,百節不用」的目的。孫臏拳特色乃蹲走跛形地走蹣跚步,以袖掩飾象鼻拳,有謂「三出一主顯手腳,拳法招勢盡可聯;內外相合形意通,保定三中點穴拳」。演練中要求:內外相合,形意相通,並要明理內外動靜之關係。

  拳法以組合形式為主,每一手即為一個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連,進攻時可以採用組合連擊,講究「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齊跟進」。交手時側身對敵,講究「側身對敵一字形,交手須知保三中,護住頭胸腰三位,順勢技擊不留情」。

  技法以「圓、角、線、點」為總則,圓指步法不走直線,角指站立對己有利之角度位置,線指搶佔攻敵最佳路線,以求最時間攻敵之所救,點指盡量減少攻防次數,達到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戰術有謂「空、誆、虛、實、晃」。以動作迷惑對方,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欺詐疑惑,擊打對方。

  孫臏拳手法為打穴為主,並以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等為輔;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跪、截、跛等。孫臏拳講究擰、絞、纏絲旋勁、拳走曲線、曲中求直、直中求曲,並講究「三出而一主」,即兩臂一腿並發勁;交手時主張側身對敵;技法以「圓、角、線、點」為總則,圓指步法不走直線,角指站立對己有利之角度位置,線指搶佔攻敵最佳路線,以求最時間攻敵之所救,點指盡量減少攻防次數,達到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戰術有謂「空、誆、虛、實、晃」。
  
孫臏拳套路

  孫臏拳共計三百六十五手,有三套拳路,為三十二手;六十四手(小架);九十六手(大架);另一百六十三手為散手,也是大部分由以上三套拳路中拆化而來。以上為最初傳出時,教授”大架九十六手,小架六十四手,孫臏三十二手”三種拳路。

  迄七七事變前夕楊明齊師講授”孫臏拳譜”則彙整為:”大架第一段九十六手,中架第二段三十二手,小架第三段七十四手,四架第四段一零八手,五架第五段五十五手,對練架第六與第七段,另八架第八段”。前五架共三百六十五手,故拳譜云::”孫臏拳至五套架,三百六十五莫差”每一手為一個用法,再相串聯成各種組合形式,進攻時採用組合連擊,講究”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齊跟進”的緊迫逼人氣勢。
james1972
總教練
文章: 1156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0, 2007 11:15 am
來自: 台灣台中

Re: 孫臏拳

文章 james1972 »

轉載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d33e0a30102v1ee.html

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一生充滿傳奇,“田忌賽馬”、“圍魏救趙”以及與師兄龐涓鬥智斗勇的事蹟,至今仍為後人傳誦。
令人意外的是,被削去膝蓋骨的孫臏居然還是位身懷絕技的武術高手。以他名字命名的孫臏拳在山東流傳千年,古老而神秘。
孫臏拳傳授極嚴,以口傳身授為主,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始終披著神秘的面紗。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人們才得以一睹孫臏拳的真容,許多特異的技法也逐漸為人所知。
左晃右移蹣跚步,模仿瘸腿人站立
孫臏拳在武林中又被稱為“長袖拳”。因古人衣袖寬長,該拳便利用了這一特點,習練者手藏袖中,虛實難測,變化詭異。
除了藏拳于袖,孫臏拳的最大特點是它的腿法——蹣跚步。

“蹣跚步”又稱“孫臏步”,練習者故意兩腿相夾,藏于襠中。以一膝頂住另一膝的內側,雙足成怪異的“T”字形,行動時左晃右移,好似瘸腿人勉強站立走動。這樣,習武者既縮小了迎敵面積,下盤又形成穩固的三角形。這種步法看起來非常詭異,但它的來歷卻與孫臏的經歷息息相關。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孫臏在魏國被師兄龐涓陷 ,遭受酷刑,被剜去了膝蓋骨(髕骨)。受刑后的孫臏終日裝瘋,以求蒙混逃脫,相傳這套武術就是他在裝瘋時創練的,因為當時髕骨已失、步伐蹣跚,孫臏拳的腿法就被冠以“蹣跚步”的名稱。
“蹣跚步”步法獨特,為其他門派所無。雖然螳螂拳的“入環步”與其有幾分相似,但本質終是不同。故《拳譜》中有“孫臏步法世間稀,拔跟掀腳不為奇,雙掌旋轉似乾坤,兩腿蹣跚跛行蹲”的記載,這短短四句,道出了蹣跚步的所有奧秘。
“蹣跚步”固然神奇,但也離不開精妙的手上功夫。孫臏拳的拳法便講究“以迂為直”, 強調出拳走曲不走直,有時一拳打出,看似偏離卻總能繞回擊中對手。這種曲線出拳,有時又表現在不招不架、轉攻為守上面,倉促間使對手無法應變。
孫臏拳有“小架”、“大架”、“散手”3套拳法,總計365手。拳法多為凌厲、猛烈的招式,講究連環速攻,以“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齊跟進”的緊迫逼人氣勢打擊敵人。
除了拳法凌厲以外,孫臏拳更是將兵法的虛虛實實運用在招式變化上,因此它的拳法總是詭異難測。當武者對決時,孫臏拳高手往往會採取“圓、角、線、點”等戰術,以左晃右移的蹣跚步在對手身邊不停地畫弧走圓,用側身迎敵,搶佔角度和先機。瞅準時機,蓄千鈞于一發,以一發而制敵。

“嶗山之獅”抗日英雄高芳先與孫臏拳英雄譜
孫臏拳的傳承歷來都是師徒口耳相傳,在武學典籍中罕有記載,籍籍無名,而習練該拳的武林高手也直到晚清時才出現。
清同治年間,山東萊州府出了一位名叫施德的武林高手,打遍數省未逢敵手。施德師承不詳,來歷不明,只是在每次交手前都留下“孫臏拳施德”的名號,孫臏拳也從此名揚天下。
成名后,施德便開始擇徒授業,他一直恪守著孫臏拳訣中“一代一人往下演,千金莫與惡人傳”的警句,拳法只傳給了性格“溫和端方”的次子施仁方、義子欒秉信和女弟子于秀蓮。後來于秀蓮嫁給了施仁方,成了他兒媳,因此“孫臏拳”雖現于江湖幾十年,卻一直是一門家傳功夫,秘而不宣。
打破這種門戶觀念的,還是施德的徒弟欒秉信。欒秉信為人忠厚,長年帶著姪子在外趕車謀生,為求防身,他將自己平生所學盡數傳授給侄兒。後來他的姪子收了山東東阿縣的張好春、張再春兩兄弟為徒;再往後,張好春又收了陽谷縣的楊廷棟。而就是這位楊廷棟(後來改名為楊明齋)最終將孫臏拳發揚光大,成為一代武學宗師。

上世紀20年代初,列強瓜分中國,將中國人稱為“東亞病夫”,為了啟迪民智、鍛煉體魄,楊廷棟毅然打破門規所限,在青島開創“國技學社”,廣收門徒傳授武藝。從此孫臏拳練習者逐漸增多,開始走向大眾。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楊明齋又帶領門人積極參加抗日鬥爭,一時間豪傑輩出,其中最有名便是抗日英雄高芳先。

高芳先生于1914年,他8歲開始習武,13歲時已遍訪武學名家,其後師承楊明齋練習孫臏拳。1933年,19歲的高芳先參加第17屆華北運動會,一舉斬獲拳術及摔跤冠軍;在兩年后的第6屆全國運動會上,高芳先又獲得中量級摔跤比賽冠軍,這時的他已是青島國術館的副館長了。
抗日戰爭爆發后,高芳先親自帶領國術館內諸多高手組成大刀隊攻襲日軍。在抗戰八年間,大刀隊一路斬殺日寇,屢建奇功。因戰功赫赫,高芳先一路晉升為少將、中將,成為中國抗日軍人的楷模,被譽為“嶗山之獅”。
南北兩派共同演繹孫臏拳
由於當年日軍進犯,武學大師楊明齋、高芳先等人相繼參加抗日戰鬥,因此孫臏拳的教授曾出現停滯。當時楊明齋為縮短教學時間,想以最快的方式傳授門人,採取學“大架”者,不習“小架”;學“小架”者,不教“大架”的方法,所以大多弟子都沒有機會系統的學習。而楊明齋的授藝方式,又僅限於“身教、口授、心悟”,並未能留下過多的文字記載,因此通曉365手孫臏拳的人少之又少。  而得到杨明斋真传的“十大弟子”在后来天各一方,有的还在青岛,有的则辗转去了北京,甚至海外。他们作古后,门人或传承大架,或练习小架,没人能完整打完整套拳法,千年孙膑拳法似乎有了分崩离析的危险。
  但令人庆幸的是,孙膑拳并没有失传--这些传人们虽然各承一路,却始终认为孙膑拳365手原本都是一家。他们打破门规界限,多次比武交流,并合力谱写孙膑拳诀和拳谱。而后,再根据这些拳诀、拳谱的指引,练习系统的孙膑拳法。
  在今天的青岛,76岁的孟宪堂老人便是孙膑拳的第四代传人。他12岁(1947年)时曾拜在杨明斋关门弟子、“十大弟子之一”的孙文宾门下习武,27岁满师以后开始广收门徒,至今已有50年整。50年来,孟宪堂不但完整研习365手大架、小架与散手,还发表论文数十篇,详尽阐述了孙膑拳的传承与发展,成为现今孙膑拳的集大成者。
  孙膑拳在台湾还另有一支派别。抗日英雄高芳先在1949年去了台湾,定居于台中市。他在台中开设武馆传授孙膑拳法长达20年,为国术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年里,他培养出大量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人数多达上千人。他们与青岛孙膑拳遥遥相应,形成孙膑拳南、北两大派。
武術
探索生命的力量與深度。
james1972
總教練
文章: 1156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0, 2007 11:15 am
來自: 台灣台中

Re: 孫臏拳

文章 james1972 »

孫臏拳, 又因演練時多穿長袖衣,故亦稱“長袖拳”,相傳乃戰國軍事家孫臏所傳,但並無有關文字記載;並且《孫臏拳譜》之文字絕不像遠古文字,故多認為為是後人偽托孫臏之名而創的;在清末時間,山東有一武士楊明齋(楊二虎)得技,並於1918年至1938年青島國術館任職期間傳授,使孫臏拳在青島、濟南一帶廣泛傳開。

《孫臏拳譜》記載“孫臏留下長袖拳,三百六十手相連,雞腿龍腰潑猴性,鷹眼猿臂象鼻拳”,其拳理要求靜似雄雞、動似龍腰、靈似潑猴、神似鷹眼、松肩如長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為主(即南派之鳳眼拳惟凸出中指);步法多為“蹣跚步”,蹣跚取意於《孫臏兵法.數陣之法》中“叛山而退”,叛山即蹣跚,意指撤兵時不走走路,孫臏拳步法亦為如此,左晃右移,拳譜有雲“孫臏拳法世間稀,步踏鬥罡七星奇,氣沈丹田尖點地,蹣跚跛行左右移,前進後退莫換腳,左搖右擺尋真機”。

孫臏拳風格獨特, 擊技性強,重實用。拳法以組合形式為主,每一手即為一個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聯,進時可以組合連擊。出拳講究擰、絞,纏螺旋勁,旋臂出拳,拳走曲線,曲中求直,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方法講究“三出而一主”,兩臂一腿併發。戰略上以“圓、角、線、點”為原則,即採用孫臏步左晃右移,走弧走圓不停,時刻保持側身對敵;要搶佔站位角度,利我而不利於敵;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以動作迷惑對方,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演練中要求“內外相合,形意相通”。主要手法有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步法為蹣跚步,拔跟掀腳,蹣跚跛行。主要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跪、截、播。
孫臏拳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夠求直,看似偏離,但擊中點卻是那樣準確。這種曲線出拳的理論以不招不架、轉向進取為表徵,最容易使對手產生錯覺。
孫臏拳在套路上最講究手手相連,技擊動作往往連發,很少有單擊動作,給人以輪拳滾打的感覺,孫臏拳套路數段,每段都有重疊動作,此乃“一招不成,再來一招”的打法。
孫臏拳有“八形”之說, 這“八形”是指雞腿、龍腰、猴象、猿臂、象鼻拳、瓦楞掌、藏勾、球足。雞腿是對腿法的要求,取雞之“輕翔寧靜”而保持身態穩定,龍腰講究的是靈活矯健,猴象注重的是機警敏捷;至於猿臂,在於放長擊遠,伸縮自如。象鼻拳是孫臏拳中慣用的手法,中指突出,目的在於強打穴位。瓦楞掌與藏勾也是手法,分用于不同的打擊目標。球足則指腳下功夫,講究足輕如球,移動迅捷。孫臏拳的八形可以轉換成三十二手各種動作,組成即可有較高技巧,又可各自獨立實用的攻防套路。
孫臏拳習練講究“五合”這五合是指:手與眼合,眼與心合,肩與腰合,身與步合,上與下合,五合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擊打點。孫臏拳的八形、五合、三十二手歸於一點,目的就在於強打一點,力保完勝。

孫臏拳實戰技擊的技法在於打拳時發力強猛,動作連貫,有時張開雙臂,身根略晃,看似飄忽,實則暗藏殺機。同時,孫臏拳注重邊打邊防,打防結合,在攻擊之時已經防守到位,防守之際已經準備還擊。在攻防結合上,也始終遵循“走曲不走直”的要領。

孫臏拳 - 主要內容
孫臏拳分八段,前三段為拆教基本功,後五段為技擊法。
孫臏拳手法為打穴為主,並以蹦、彈、抓、挑、鑽、擂、拉、劈、抄、砍、截、擺、封、捅、砸等為輔;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掛、跪、截、跛等。孫臏拳講究擰、絞、纏絲旋勁、拳走曲線、曲中求直、直中求曲,並講究“三出而一主”,即兩臂一腿併發勁;交手時主張側身對敵;技法以“圓、角、線、點”為總則,圓指步法不走直線,角指站立對己有利之角度位置,線指搶佔攻敵最佳路線,以求最時間攻敵之所救,點指儘量減少攻防次數,達到一觸即發,一發就到,一點就勝。戰術有謂“空、誆、虛、實、晃”。

孫臏拳三十二手歌訣

大鵬展翅雲千里,防護兩手不離懷,腳踏實地穩若山,撩腿亮翅鷹抓鳩,通臂掛耳佔為先,騎馬拉弓天下安,左拳圈打向上衝,上挑斜衝撩陰腳,退步謙讓三分利,高架下打為上策,太陽象鼻為聖手,搖山火砲連聲響,羅章跪樓羞當面,勾掛連環腿當先,反背直打敵人面,掩耳不聽雁飛鳴,退身兩步劈面掌,後竄八尺如燕飛,跪跳高矮如猴俏,休息之日得太平

孫臏拳口訣

孫臏留下長袖拳,三百六十手相連
雞腿龍腰猴形象,鷹眼猿臂象鼻拳.
三節胳膊兩節腿,八法五合三催對.
動諸關節護身寶,靜通經絡人難老
內煉六六層層功,外習九九穴穴中
表練肢體腰靈活,裡參精神寧靜
陰中有陽陽內陰,虛中有實實內虛
硬漢外練筋骨皮,真人內守一口
太剛則折太柔廢,剛柔相濟是玄機
柔即是剛剛是柔,滿體虛剛自柔
此是孫臏真口訣,不遇明師背馳走
一代一人往下演,千金莫與惡人傳

孫臏拳架
一 孫臏拳三十二手:以手足二 九竅九 五臟五,合為十六部,部部分陰陽演化創於三十二手,以奠其術。

二 孫臏拳大架:以十二臟,乃五臟六腑,此外加上介於脈絡之間羶中,共十二個臟腑,並有十二條經脈聯繫,灌以八正 八極 八陣,演化成九十六式,以精其架。

三 孫臏拳小架:以孫臏拳卅二手,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藝敞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並於演化創於六十四手,以極其藝,為本門最深之拳藝,傳習亦嚴,非精習大架及三二手後不得相傳 本架架式最低而緊湊,龍騰雁躍用招最狠,又非有正氣之修養亦不得相傳。

孫臏拳,拳套僅三,看似單純,卻含蘊了極高深招理,熟練之後詭異無窮,隨勢而變,以接敵制勝為目的。

1.拳截踢17.跪膝切打2.打彈踢18.上步靠橫3.落步劈掌19.橫掌蹬踹4.繞劈蹬踢20.拳彈踢5.屈膝掛打21.壓肘鑽拳6.轉身掛打22.圈打鉤踢7.立步搖砸23.跪膝衝擊8.弓步鑽拳24.立步?踢9.掛踢鑽拳25.弓步砸拳10.退步劈掌26.挑掛挺擊11.順步衝拳27.退步劈掌12.閃跳反砸28.順步衝拳13.弓步圈打29.閃跳截打14.順勢橫肘30.收步截掌15.?肘截打31.立步衝拳16.翻拳衝打32.橫掌蹬

孫臏拳64手 拳譜 (小架)
1.起式 2.崩砸橫踢 3.上架右撐搥 4.崩打橫踢
5.右挫搥 6.轉身劈掌 7.插步劈掌 8.右挫搥
9.右衝拳 10.扭步撐掌 11.右衝拳 12.縱退右衝拳
13.插步截肘 14.獨立插搥 15.獨立下截 16.落步挑陰
17.上下三挑掌 18.拍掌彈踢 19.雙風彈踢 20.雙打跳蹬踢
21.上下三挑掌 22.拍掌彈踢 23.雙風彈踢 24.雙打跳蹬踢
25.上下挑掌 26.右挫搥 27.崩打尖踢 28.左裹拳
29.轉身右挫搥 30.崩砸橫踢 31.上架右撐搥 32.崩打橫踢
33.砍劈蹬踢 34.崩打橫踢 35.並步雙搥 36.獨立上下架
37.劈掌橫踢 38.落步挑掌 39.挑掌橫踢 40.圈掌右橫打
41.獨立雙墜 42.弓步雙衝搥 43.轉身右挫搥 44.退步雙砸
45.左架右插搥 46. 墊步左攪進掌 47.劈掌橫踢 48.右攪進掌
49.墊步劈掌橫踢 50.右挫搥 51.崩打尖踢 52.左裹拳
53.轉身右挫搥 54.退步雙砸 55.進步雙陽搥 56.虛步雙插搥
57.進步雙陰搥 58.獨立雙墜 59.跳虛步雙插搥 60.雙崩尖踢
61.扭步雙搥 63.右挫搥 63.崩砸橫踢 64.並步還原

孫臏拳一代宗師【愛國武術宗師抗戰英雄高芳先將軍】
高芳先先生,1914年5月生,字天佐,山東即墨人,於南京軍官學校第3期畢業。曾任青島國術館副館長、中華國術會監事、中華太極拳總會顧問、陸軍91師師長、青島保安旅旅長、青島市警察局局長、青島市保安隊總隊長等職。
自1922年開始習武,1927年從王永彬、楊庭棟、田鴻業、李義三、常秉義等名武術老師學習北派少林拳、地功拳、孫臏拳、形意拳、中國摔跤等。 1933年獲第17屆華北運動會拳術及摔跤冠軍,1935年獲第6屆全國運動會中量級摔跤冠軍。先後在青島運動會上兩次獲三項冠軍。
二次世界大戰時,山東省遭日本人攻陷,高副館長芳先於是率館成員組成大刀隊,攻襲日本軍,卓效匪淺,因功勳彪榜,一路升至為少將師長,後得國民黨徵召編為正規軍(青島保安旅),因功勳彪榜,勳績昭彰,先生被譽為《嶗山之獅》之美譽,成為抗日英雄名噪一時。服役期間獲海陸空甲種獎章及勝利寶鼎勳章等。
後因國民黨失利於中共,國軍大舉遷移來台,高芳先老師當時率領青島國術館子弟兵及青島保安旅來台,後定居於台中市區,在台中市開設武館,傳授武藝,也為著傳統武術的保存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曾編擬「軍中戰鬥體育莒拳國術教材」先生在台中市傳授國術,長達二十年,先生有教無類,台灣弟子及來台習武者:美國人、日本人、英國人、德國人、香港人等從學者逾千人,桃李滿天下,為中華武術傳承做出偉大的貢獻。其門徒遍於社會各界,第一代其傳承表如下:高華傑、高華柱、蔡明雄、楊宗昌、謝淑英、路文彥、陳金寶、陳金山、紀三協、戴正義、林聰明、羅彩文、孫明玉、莊茂隆、黃連順、洪瑞堂、廖本龍、吳清發、賴錦廷、何獻欽、江瑞芳、唐人屏、魏仲良、李裕國、邱作典、洪淑玲、黃進財、張進興、曾桂國、徐玉梅、張伯夷等
武術
探索生命的力量與深度。
回覆文章

回到「武林拳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