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武少林太極拳系統 散手訓練方向概述_台中道場_林志銘

回覆文章
michelle
道場長
文章: 3073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31, 2007 12:07 am
來自: 台灣台中

2016 武少林太極拳系統 散手訓練方向概述_台中道場_林志銘

文章 michelle »

20160414台中太極拳.JPG
  武少林太極拳,是由體練用等三種不同訓練系統所組成的,體是結構的正確與完整性,練是勁力的撐張拉拔,用則是招法勁力的運用。拳架中每個動作,都包含了招法、勁力、拳勢,體練用即在其中。

  拳架要求每一勢七星皆到位,結構完整了,才有輕靈鬆淨。鬆的了勁力才能有根,勁力有根才能產生交叉對稱的最長勁力路徑,勁力有根,各關節(骨)能緊密接合,肌肉能完全放鬆,如此勁力的傳達才不會有所阻礙。

  身體結構以拳架單練為主,勁力流動則在推手之中,訓練出敏銳的神經反應,並透過意識的察覺來做勁力的傳導。推手訓練中,共分為單推手與雙推手,各有不同的訓練內容與作用,如單推手的平圓要求身體四正及掤勁的兩個方向,按則要求三道力量的完整性,立圓訓練中交叉對稱的提、坐胯沉落產生如鞭的劈;折疊的肘與腕的翻掀變化。

  而後再進入四正雙推的生剋制化,五步推的步法跟隨訓練,繞步推的閃身攻防,纏繞的守中、攻中,大履的綜合變化,再來就準備進入散手應用的訓練。

散手訓練大致分為幾個主軸:
1.步法
2.接手
3.控制
4.身體中心的力量

步法
  有句老話常聽師父說起「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言下之意指的是步法的運用在武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光會拳式應用、懂接手,卻不知如何閃身、進身,這樣的拳就算打中,能發揮的效用,可能不及進身後所打中的一半。

  在太極散手應用中,步法主要以繞步為主,雖言繞步,但在旁觀者眼中卻猶如直線進退的五步推一般,這便是步法的巧妙之處。太極拳步法在觀念上,講究圈內、圈外及圈上的概念,楊露禪有句名言「圈內打人,圈外推人」指的便是此。散推時步法看似直線進退,實是在繞一大圈,圈愈大看似愈直,也讓對手造成一種你一直不敵而退的錯覺,此時,實是他已經慢慢進入你所設定的圈中。在大圈看似被動實是主動的情況下,只要能一直掌握主動權,代表了你是在圈上,而你要讓對手在圈內或圈外,便是由你決定。如此,要讓對手是在圈內的應接不暇還是在圈外的疲於奔命,不論何種,你都可以好整以暇觀察對手何時出現空隙,一旦有了空隙,此時打或發(推)人便是視當下你是讓對手處於圈內或圈外而定了。

  步法除了上述作用外,在訓練模式下,還有一重要作用:「體能」。真正應戰時,當兩方功力不分軒輊的情況下,誰到最後能步法不亂、呼吸不喘,則取勝的機率便大增,故古人言「拳怕少壯」指的便是體能。

接手
  接手的訓練,最一開始並非是手法,而是「眼睛」。對方一出手首先眼睛要能先跟得上,眼睛跟的上後才有接手的機會。一般未經訓練的人,突然看到一物體往眼睛而來,通常第一反應是閉眼,但閉眼卻是接手的大忌,眼一閉人家可能馬上閃進身體的死角,此時造成的破壞反而更加的嚴重,故訓練接手第一個要求便是眼睛要能看到對手出拳、收拳的軌跡,當你能看到軌跡你便可以很輕易的找出對手出手的空隙。

  眼的敏銳度達到一定程度後,才真正開始進行「接」手的訓練,雖言接手,卻不是真要你去接攻擊的那隻手,在不知對手功力深淺情況下,隨意去接對手的攻擊,一旦對手功力大於自己很多,那時就真的會了解為何古人有「一力降十慧(會)」的感嘆。「接」在於眼神的接,觀察對手重心如何移動、改變,要能讓對手的重心是被你控制住的。如此,當對手重心是被你掌握時,也就影響了對手攻擊的節奏,節奏一旦被打亂此時就會出現很多的破綻,這時要再做到「驚」就相對容易了。

  「驚」是武術對戰中重要的一環,在淮南子一書中提到「大怖生狂。書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氣乃亂矣。」由此可知,驚是由怖而起,當人受對手出乎意料攻擊時,會產生恐懼,由恐懼產生驚嚇,接著便產生如後續所言「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氣乃亂矣」,心神意無法一統,人便慌,人一慌,呼吸就容易急促,如此一來,就等同對手完全是無所防備的狀態。

  除了驚之外,尚還可以搭配出手及身法,出手的第一位置最好是對手的眼睛高度,古書漁樵問對中云「心之神發於目」,故一人心神是否穩定可由眼睛觀察出來,相對的,要影響一個人的心神,眼睛是一個重要的位置。如上言,一般人眼睛遭受攻擊時,最直接的反應是閉眼(心神被影響,透過閉眼、睜眼的動作重新啟動大腦),故當你攻擊的目標是眼睛時,對手眼中只會有你所用來攻擊的物體(手或兵器),此時你若同時進行位移,對手是不太曉得的,他會以為你還在原來的位置上,但人卻不見了(這時對手通常會再進行一次眨眼,來重新啟動大腦接受這個事實,然後尋找你所在位置,這又是一個空檔),如此除非對方抗打能力非常強捍,否則基本上這場戰鬥就已經結束了。

  入身,又分內門及外門,內門指的是你攻擊進入對手的手臂內側之內的位置,外門便反之,而通常這都會搭配步法來使用,那為何在前面講步法時,不提內外門的觀念,因當你未先影響對手心神時,進入對手內門只是讓對手更容易直接攻擊你,甚至是對方就一顆拳頭放在那裡,等你自己撞上來,那外門是否就比較安全,也不盡然,只是對手還擁有自主權,你走外門要嘛對手直接再追擊上去,要嘛是對手知道你要走外門,他就在你的落點處等你,再不然,對手也可以有所防備,使你的攻擊效度大大降低,這就很難造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

  入身究竟是要走內門還是外門,除了特定某些拳式,有特定用在內門或外門較為適當外,其餘倒是不一而定;在合氣道中,則是講究當對手勢大無法直接入身破勢,便以後方(外門)為主,若是可以直接破勢,則以前方為先(內門),雖後方與前方不一定完全等同於外門與內門,但其觀念,仍值得參考。

控制
  太極拳擅於近身戰,以摔抱、擒拿控制、近身打點、打穴為主。從上言,借勢入身後,依當下情況視之,或摔或抱、或拿、或打、甚至是拿後再打、打後再摔,皆可由太極拳招式中延伸應用而得。式雖多而理其一,重點仍是在沾粘勁上,每一式的過程到結束,都要能明確的感覺到對手的重心位置,進而控制住重心而使其僵,一旦對手僵住了無法靈活改變重心,他也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你完成動作,這也是為何太極拳擅於近戰的原因。

  在招法中最常被應用的是八門五步及太極五捶,分別是八種不同的勁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搭配五種步法(進、退、顧、盼、定)來組合出最適於當下時機的動作。而太極五捶亦是常會在對戰使用的招法,分別是「栽捶、指襠捶、撇身捶、肘底捶、搬攔捶」,這五捶則比八門手法更多了許多擒、拿、打的用法,非得靠大量練習,才能真正得心應手的使用。

身體中心的力量
  雖然是列在最後,卻是太極拳中最重要的核心。

  丹田,武術人皆知是身體的總重心,除此之外,丹田更是發力的起始點,而命門則是力量的泉源(腎為作強之官),故太極拳對於丹田與命門的訓練極為重視。命門隨時飽滿,丹田隨時靈動,這樣在對敵之時,才能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並使用全身重心來發力與閃躲來達到最低的能量損耗。有了這兩點的基礎在才能有辦法隨心所欲的運用上述所言的武術技巧。

  開始學習散手,等於進入武術體、練、用階段中的「用」,而「用」便是要在骨架結構正確下,並且身體已有內在的基礎勁力,才能真正開始去運用武術中的各種技巧,否則沒有結構便不會有完整的流動勁力,沒有勁力,再多的技巧也終究是花架子,利用技巧或許能讓你消閃敏捷,一旦對方有一拳是你避無可避時,除了依靠骨架結構及內在勁力產生的身體強度來分散對手一拳之力外,其餘一切技巧,在那當下,是很難使上作用的。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學習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