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靜與淨

各太極拳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回覆文章
james1972
總教練
文章: 1156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0, 2007 11:15 am
來自: 台灣台中

太極拳的靜與淨

文章 james1972 »

太極拳的靜與淨

練太極拳要求內外安靜、極為安靜,軀體沒有掘力,掘力退的乾淨、極為乾淨。

清靜無為。不去追求萬象(只知清淨空無,不去知萬象),“無形無象、全體透空”,陰陽本能變化,內外自然中和……的狀態即太極拳之“靜”與“淨”的境界。練拳雖然在動,感覺不到拳勢的變化,內外不留痕跡,心靜神逸,身靜、身淨、心靜、心淨……內外自然清淨空無去用功。屬於老子“道”的內容。

“靜、淨”是道、佛、儒三家修煉的基點。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日靜,靜日覆命”,“清靜可以為天下正”。道家張三豐言:“氣脈靜而內蘊元神,則日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日真命。”講性命雙修。佛日:“六塵不生,靜久功深。”菩薩“應如是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孔子日:“仁者靜”。荀子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淮南子書》:“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練拳“靜、淨”境界,前輩多有講述。“蓋練拳時,全身鬆開,順乎自然,渾圓流利,氣沉丹田,心中空空洞洞,思慮全無,如莊周夢蝶,人蝶不分。練完之後自己曾練與否亦不自知。練太極拳到如此境界,有何病不去?不但自己如此,旁觀之人,亦覺心平氣和,與之俱化。”。

“靜中觸動動猶靜”、“神舒體靜,刻刻在心”、“一靜無有不靜”、“動中取靜”、“有心有意皆為假,拳到無心方生真”、“靈台空明,物我俱忘”、“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這些都是他們練功入靜淨境界之心得。

當代名家孫祿堂先生關於“靜淨”的論述:“道本自然一氣遊,空空靜靜最難求”、“空而不空,感而遂通。不勉而中、從容中道。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鄭曼青大師論述:“要松淨,松透。心中不著一物”。“太極拳,是動於靜中求。太極拳是越練越少,不是越練越多。原先只十三式,窮其根,僅陰陽,再合之,太極而已”。如能松透,即是沉。按沉與鬆,原是一回事。”。

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心中要虛空,至靜無物”。楊澄甫先生要求“悉心靜氣”,“十要”中講“動中求靜”、“動靜合一”。楊健侯“練靜功以養神意氣”。“此拳也,不同流俗,不比凡工……動靜雙修,工比兼併,自有補益”,“所謂太極,陰陽在焉。抱神以靜……性定神安……浮躁妄動,門徑謬矣”。

太極拳應自然,簡單,虛空,不要刻意去修煉。太極拳講“松空無靜淨”,到了全身空透的階段,就是全無身體邊緣的感覺,內外若靜淨空氣。所以,真正的內外互融,是內與外完全沒有界限,才叫相融,內與外合而為一。

“心死神活”。“太極者,無極而生”,無極者,乃老子之“道”,一物未有,又包羅萬象。老子之“道”,告誡我們如何來修煉太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無力求“萬物”“萬變”,但明白“萬物”“萬變”之捷徑是修道悟無。大“道”入無,陰陽萬象本能而生……。

“靜淨”是道,“動”屬萬物。求“動”、求“有”練拳永無頭緒。修煉到內外“靜淨空無”的狀態,方可有自然本能的真“動”。本能自然“陰陽相濟”、“一動無有不動”……萬象而生……,就是“靜”“淨”之後的真動。

站樁練拳過程對“靜淨空無”的理解、認知、感受是“軀體內外任何部分和四圍靜淨空氣一樣”。清淨空氣是幫助認知“空無”的直接感應情景或參照物。內外自然去感受,不是動意去想。在練功過程,太極拳內涵要領,應若有若無自然領會,最好不把他在心上,即拳勢樁姿、內外變化大腦不留下痕跡。

平日練功,內外自然安靜,清靜無為,無物所著,無念所思。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站無極樁,無外無內,內外兩不知。內外無主動感覺及主動運動。精神神意自然安靜,大無外、小無內……。練功過程自然體認清淨空氣之靜淨態性,無拳姿樁構,物我兩忘,內外安靜,內外乾淨,極為乾淨……去慢慢用功,長期以往自然就進入“清淨空無”之狀態,步入太極大“道”……


http://lir787582.blog.163.com/blog/stat ... 226454533/" onclick="window.open(this.href);return false;
武術
探索生命的力量與深度。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