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存周先生的拳論思想

各太極拳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回覆文章
james1972
總教練
文章: 1156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0, 2007 11:15 am
來自: 台灣台中

孫存周先生的拳論思想

文章 james1972 »

孫存周先生的拳論思想
  孫存周強調練基本功,練要練的準確、堅實、明白。孫存周把基本功濃縮為無極式、三體式、劈拳、崩拳、單換掌、懶扎衣。孫存周說:“練技擊有三個台階,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練通了,渾身都是拳。但到了這一步也還是個拳匠。還不能稱師。第二步是知拍,與人對打,感應確切,應對自如,如是才出得來節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這一步可以稱師。第三步是拳與性合,遇敵制勝,盡情盡性,喜怒哀樂因拳而出,皆能制敵,則可稱家。如今能至是者極少。最終至木吶虛無,動靜無兆,制敵於不覺中,如家嚴也。”
  孫存周根據自己的切身實踐認為,傳統武術若得真傳是完全不需要添加拳擊練習的。也無需十年、八年才出門。孫存周認為形意拳比拳擊更精簡實用。孫存周自己的實踐是僅隨父親苦練三年,便闖蕩江湖,未遇敵手。孫存周認為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對基本功的掌握,孫存周還認為,很多名家、大師所以練、用脫節,平時練的東西,對抗時大多用不上。尤其是一些名家,把拳路都快練成雜技了,看起來很有功夫,但是一打起來,就全沒了。一是對基本功掌握的不準確。二是實戰練習少,距離感差,不知拍。三是體力不足。四是意不知毒。五是志不能堅。這些都與拳術練習的方法有關。因此,從這時起孫存周已開始深入系統地研究拳術的教學教法問題。提出“學習拳術,門派之見,實屬萬不可有。然選擇拳術,首戒標奇立異。若二三其志,尤易誤入歧途。但既經選擇之後,尤應繼循正軌,所謂探驪得珠,貴得其竅。堅持習練,持之以恆,不特真詮可得,且其成功亦指日可待。今之學拳術者,第好高鶩遠,輒以練氣凝神,勿須拘於形式。拳術練氣凝神須向姿勢平正中求之。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亦偏。又雲增其華者減其骨,飾其外者喪其中。練習拳術,必須心靜,心靜則意專,意專則舉手投足,左右往來,前進後退,上下伸縮,無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須知拳術姿勢,變換進退,內外一氣,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自下沉。力起於腳跟,主宰於腰腹,而運用則在兩肩,往來伸縮如前面有物阻擋,前進後退有不丟不頂之意。初練時務要認定一種,勿貪多,勿嫌少。須知拳雖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異。故學一式須時加練習,勿專求重,重則滯;勿專求輕,輕則浮。尤不可專求一部之氣,一部之力,務求全身平均發展。蓋拳術順者,自然有力;內外和者,自然氣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體自然沉重 ;神意靜逸者,身體自然輕靈。故切不可專求一事。久之,身體自然健康,自然可以卻病延年矣。”孙存周先生的拳论思想孙存周先生的拳论思想孙存周先生的拳论思想
  內外一氣,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自下沉。力起於腳跟,主宰於腰腹,而運用則在兩肩,往來伸縮如前面有物阻擋,前進後退有不丟不頂之意。且拳術貴在順中用逆,導氣下沉,動中求靜,神不外散,則自然氣聚神凝。其姿勢純正者,呼吸即調;其形態乖謬者,則呼吸已如其形態而形成散亂。余聞之先父云:拳術練氣凝神須向姿勢平正中求之。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亦偏。又雲增其華者減其骨,飾其外者喪其中。此言讓初學者宜注重姿勢,而不尚奇特,萬勿忽視。蓋拳術順者,自然有力;內外和者,自然氣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體自然沉重;神意靜逸者,身體自然輕靈。“用拳時要自然而然”,是指技擊時能隨機應變、感而逐通,使技擊成為自身本能自然運作的一種行為,以機體最小的消耗來獲取勝利。“自然而然”有三層含義:一是指神知,即在對方的打法起而未起之際,或在對方及而未及我身之際能自然準確地神接彼意,知其打法、來意;二是指從彼,能據彼意而自然應之,即不是指主觀地發動某種打法的能力,而是指據彼意客氣從之、因故而應、恰合其機的自然能力;三是指盡性,即據彼意因敵而應的打法,無絲毫主觀強求,合於自身本能天性。因故而應的打法既出於自然天性又合乎內勁的動作機制,並具有 技擊實效。孫祿堂先生所說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見《形意拳學》第六章),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之效,就是盡性。以上三點為用拳時要自然而然之真意。練打合一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若打,第二階段是打若練,第三階段是不打而打,即真正做到練與打的合一。
  所謂練若打,是指平日練習時耍從實戰出發,在心態上進入實戰狀態,全神貫注。尤其在走架和對練中切不可把式子走滑了。走架時要覺著眼前真有個對手,一手一式都要嚴整無乖;對練時要注意勁法之間的生克、互換之理,逐漸使之成為一種自然本能。
  所謂打若練,是指在實戰中心態要平淡,有如平日之練習,要注意發揮、使用乎日練習中所學到的技能。存周先生強調要“打中求理”,即指精神要完全放在所學技能運用的合理上,而不要放在輸贏上。故在實戰練習中不要怕挨打,不要在乎輸贏,不靠一時之蠻勇取勝,而是一求精神氣質挺拔,二求技術動用合理。
  所謂不打而打,是技擊修為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中和境界,是指在實戰中拳手的技能運作能因敵而動隨機應變。這種合理的技能運用與平日練拳時所要求達到的合理狀態無異,故能雖未有意於用某種方法打人,卻自然產生出最為恰當的應敵打法。不打而打只有通過對打中求理的追求而逐漸形成。是指神明、氣暢、筋舒、骨剛、形合等渾然兼備,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動靜如一中和自然之能。存周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認為人性與拳性能相互影響:一方而,人性先天近乎中庸者,修拳則易通拳術中和之妙:另一方而,拳術之造詣能至近乎中和者,其後天氣質亦為拳術所變化而近於中庸。而中和是拳術之至境,中庸乃人性之至品,兩者皆可謂之聖境。故由拳術得中和之妙,而使人之精神氣質升華至中庸境界,是拳學修為的一個重要功用和重要價值。存周先生本人之氣質乃少年狂狷、中年耿介、晚年性合中庸,即是拳術變化人之氣質之實例。
孙存周先生的拳论思想孙存周先生的拳论思想孙存周先生的拳论思想孙存周先生的拳论思想
  孫祿堂先生個人的武學造詣已臻拳道合一,修道成真之境。這種造詣是今天的科技水平難以作出準確詮釋的。記述這些並不是宣傳封建迷信,現實中確實存在一些目前尚難解釋的問題和現象,對於這些現象筆者只能實錄。僅就孫祿堂先生的技擊造詣而言,在當時的武林中也是沒有任何人能夠企及的。孫存周也僅僅得到父親的一部分傳授。孫存周自稱未及父親造詣的十分之一、二。僅就武學技能而言,孫祿堂先生的點穴、弧形劍等藝皆未能傳授給孫存周。但作為孫氏武學體系的大要,孫存周還是基本繼承了下來。孫存周對形意拳、八卦拳和太極拳以及孫門短兵中的純陽劍、八卦劍、太極劍、雪片刀、八卦七星桿,長兵中的八卦奇門槍、六合大槍、方天大戟等皆掌握精純,功臻化境。孫存周中年後尤其對三拳、三劍、雪片刀、七星桿研究較多,極有心得。大槍的造詣亦深。孫存周曾雙手各持一條兩丈來長的大桿置於一個被貫入地下的木楔兩側,一抖之下,可將木楔拔出。孫存周手持一條大槍能將埋入地下的地磚粘拿出來(利用反作用力原理)。一次在定興孫存周與人較量大槍,僅一個攔拿,就將對手挑上房頂,隨之又將對手接下,不傷其分毫。由於時代的變遷,拳術與長兵之間的相互關係已發生了更迭。在過去冷兵時代,武藝主要體現在器械和騎射上,拳術僅是其基本功的一部分。因此在冷兵時代(1860年以前),拳術總體上都是為使用器械作基礎的。由此決定了那個時代拳術的技術風格和技術特點。1860年尤其是1900年後,西方火器的威力使中國武術界不得不重新認識武術的功用,長冷兵器的實用價值越來越小,而短兵與拳術反倒可以與火器互補,在短兵相接中發揮作用。因此這一時期對拳術與短兵的研究日益精深,尤其是對拳術的研究達到了空前的水平。拳術從冷兵時代的武藝基礎的地位,經過不斷的淬煉已上升為武藝成就的最終體現。在拳術的技術風格與訓練體系上都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改變。孫祿堂先生的道藝武學體系的出現更使拳術由一種技能升華為一門可以參證傳統哲學的修身實學,將拳術的功用發揮到極至,成為與文一理,互補相通的武學。孫存周努力繼承父親的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將武學傳承的重點越來越多地放在完善人格、淬煉精神與變化氣質上。在技術上孫存周繼承、總結乃父的技術體系,並通過不斷的實踐與研究,使得技術動作的規矩精粹、明了、科學,擯除了傳統武術中大量的非理性的、模糊不清的概念,代之以符合科學原則的,操作性確切的技術理念。此外利用大槍一類長冷兵的訓練方法反過來啟發拳術的練習,使冷兵時代武藝的最終表現形式的大槍,變化為拳術訓練方法的一部分內容。出現了由槍悟拳、由槍悟劍等做法。
  孫存周先生自謂曰:“余中年以前之拳術,其霸氣雄渾,彌不可掩,擋者皆糜。雖亦有不動而彰之能,然神氣威光爍爍可見,非至妙也。中年後的拳術則臻於洽合彼意不失毫釐,舉手投足平淡無奇,與日常生活之神態、動作無異耳。然皆從容中道,使彼 亦不能勝。至此漸悟中庸之性與中和之用互為作用耳,如是漸臻至妙,技近乎於道。”
  孫存周先生是以家傳的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稱著於世。這三種拳都有神氣方面的講究。那麼什麼是神氣?孫存周先生說:“初練拳術,要把神氣二字理解的膚淺一些為好,神就是保持注意力集中,精神警覺的樣子,氣就是重心,你把拳論上所有談氣的運動都當作重心的運動,很快就能入門了。”孫存周先生的這個比喻真是點睛之筆。孫存周先生還說:“我年少時也喜歡比較高低。以爭天下第一的名譽為榮。後來常受先父訓誡,才知道求藝者莫求名。只有藝近於道,其他皆是虛幻。” 

  學習內家拳須知
  今之學拳術者,第好高鶩遠,輒以練氣凝神,勿須拘於形式。這種理論固極高深,但它不切合於初學者。因為拳術無論少林武當,欲舍姿勢之外,實無其他致力之途,且拳術貴在順中用逆,導氣下沉,動中求動,神不外散,則自然氣聚神凝。其姿勢純正者,呼吸即調;其形態乖謬者,則呼吸亦如其形態而形成散亂。余聞之先嚴云:拳術練氣凝神須向姿勢平正中求之。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亦偏。又雲增其華者減其骨,飾其外者喪其中。此言讓初學者宜注重姿勢,而不尚奇特,萬勿忽視。
  學習拳術,門派之見,實屬萬不可有。然選擇拳術,首戒標奇立異。若二三其志,尤易誤入岐途。但即經選擇之後,尤應繼循正軌,所謂探驪得珠貴得其竅,堅持習練,持之以恆,不特真詮可得,且其成功亦可指日可待。
  練習拳術,必須心靜,心靜則意專,意專則舉手投足,左右往來,前進後退,上下伸縮,無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須知拳術姿勢,變換進退,內外一氣,含蓄在胸。兩肩鬆開,氣自下沉。力起於腳跟,主宰在腰腹,而運用則在兩肩,往來伸縮如前面有物阻擋,前進後退有不丟不頂之意。初練時務要認定一種,勿貪多,勿嫌少。須知拳雖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異。故學一式須時加練習,勿專求重,重則滯;勿專求輕,輕則浮。尤不可專求一部之氣,一部之力,務求全身平均發展。蓋拳術順者自然有力;內外和者自然氣聚神凝;得其中者,身體自然沉重;神意靜逸者,身體自然輕靈。故不可專求一事。久之,身體自然健康,自然可以卻病延年矣。今請與初學者循序漸進,雖不能成為名家,亦以可免誤入歧途矣!
  一、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源出一流,而式不同。初學者亦各擇其性之相近,認定一種,加以練習。
  二、三種拳術既經擇定一種之後,學會一式,即須勤加自習,切勿貪多嫌少!要知各式有各式之妙,學者宜細細領悟。
  三、到場練習,應該主動,將所學會者溫習。須知多練一趟,身體上可多獲益一次。千萬不要等人催促才去練習。
  四、練習拳術,學有先後。初學者應自起點學起,切不可強與先習者比擬。
  五、練習拳術如有不明了處,應當隨時請教,以免食而不化。而於平時,尤應觀察他人演習,藉收今昔仿摹領悟之效。

  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一、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學形意拳,萬不可因式簡而貪多求快,不求甚解。應按部就班,打好基礎,循序漸進的提高,一式學不好,不學第二式。否則姿勢長期不正確,勢將事倍功半。身體機能也難以得到改善。三體式、五行拳雖形式簡單,如不加重視,而過急欲學套路,學花樣,希圖以多而勝,實際功夫很難長進。
  二、應有毅力,持之以恆
  不擇場地。只要平坦、通風的一塊地即可。每天有計劃的練習,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曝十寒,也難以收到鍛煉的好處。堅持才能改善素質,提高技術水平。
  三、因人制宜,適當安排
  有人認為:形意拳猛烈,運動量大,只有年輕時才能從事學習。其實不然。古時有名的拳家很多是從中年以後,如李洛能37歲始學,李鏡齋63歲練至70余歲學成。女同志同樣可以學。但要因人制宜,適當安排。拳勢稍緩,少打明勁,然後再增內容,提高強度。
  四、協調和順,呼吸自然
  不可憋氣。只要身法伸縮、步法進退、手法起落等方面作到協調和順即可。外順則內合。動作符合要領,身體安排合度,才能呼吸暢行無阻。

  形意拳教授法
  形意拳系內家拳之一種。其綱目分五行以強內,十二行以健外,以三體式為基礎,以劈崩拳為運用,以明勁、暗勁、化勁為用功之程序,逐步練習,井然不紊,姿勢簡易,無折腰曲腿之苦,即老人童婦皆可隨便練習。究其應用開合順逆陰陽動靜之妙,變化無窮,非得其門徑,雖大智亦有所不能知也(《形意拳學》、《拳意述真》已詳言,不贅述)。故其式簡,其意精,學易而習難,教授者稍不得法致學者終身不得門而入者有之。淺學者每疑為教授者法不輕傳,在學者不免誤會,然亦教授者不諳教授方法有以致之。今日國術界之教師人才,皆昔日師徒口授心傳,朝夕鍛煉摩仿而來,其從師之時,師不教不敢請,只知用功練習,教授方法實未顧,亦未預為將來為教師之計,是以平時自練即極臻巧妙,一旦教人則反無所措施。江蘇省國術館師範班原為提倡國術普及於社會,造就教才而設,非只為造就特殊人才於一時也。夫如是則教授方法、練習姿式俱應注意,不可以學套數多少為優劣也。鄙人拳術疏淺,於國術界一無貢獻,雖充教授數年,所教者皆系友誼之教授,學者亦只求強健身心,非為教師而學者,故亦無教授法之計劃。今次來館勉應代理教務長之職,得與諸君一同研究拳術,實甚榮幸。此後教務方面一本前教務會議議決辦法,努力倡導,對於教授方法及練習姿式當與諸君共同研究之。

  1.學者體格強弱不同,銳鈍不一,教者務須因人而施,不可因循了事。
  2.學者姿勢無論其稍有不妥處或同時發生其他不妥處,教者務先就其大處改正之。因大著改正後,小者亦隨之就範矣。
  3.學者姿勢有不妥處,教者務須察其致此不妥現象之由,就其根本改正之。因拳術有時手不對不在手,腿不對不在腿,故也。
  4.拳術首重內外相合,上下一致。學者姿式相合一致與否教者尤當祥為視察,隨時指示改正其訛謬,俾得隨時注意。
  5.視察其內外上下一致與否,須於練拳時視其精神與動作,倘能神動形隨即為內外相合。拳以腰為王,以四肢為用,手足動作如一方向不悖即為上下一致(不僅形意拳,即八卦太極等拳莫不如是)。

  1.個人教練
  練習拳術首重個人教練,設有錯誤改正較易,以免顧此失彼之弊。教員改正後,學者應注意自習或旁觀,藉收仿摹領悟之效。
  2.小排教練
  小排教練以四人或六人為最宜當,每習一式教員須以注意,有不妥處即改正之。如不能即時改正之處,於停止時說明之,或教員動以姿式令其自習,俾學者易於明瞭。
  3.大排教練(即團體教練)
  大排教練不拘人數,注重精神姿式整齊,每一式衍演完須稍停。教員或助教須用敏銳眼光視察一周,如有不妥處即用敏捷方法改正之,再換第二式。

  1.個人教練每周至少行二次。
  2.每日先行小排教練後即行大排教練。
  3.練習後須走常步若干以舒暢身體。

  孫存周三體式
  三體式:
  此式系形意拳之基礎,為各拳之起點。其主要在兩足不可雙重。單重又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之謂。主要者注重後足,前足可虛、可實,力起於足跟即呼吸以踵之意。身體要三折,其它塌腰、頂頭、蹬足、開胸、實腹俱不可用拙力,尤不可強制呼吸而運氣,內家拳之拳乃用後天之形(即姿勢之正確)養先天之氣(養字要注意),所謂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是也(要義詳《形意拳學》)。
  注意:三體式為形意拳之根本,務要詳視學者身體有無斜倚,說明其三折、開襠、合膝、足跟外扭、肩肘松垂之法。手執張開,食指直立,手掌微向裡合,目注視食指梢。
  劈崩入門
  劈拳:
  第一動作 左手下落時,胳膊不可曲回,亦不可故意伸直。落至小腹處,兩手同時握拳,左手如托下頦,與左足同時向前,起躦手高不過眉,低不過口,左足落地,足尖向外側前進,遠近以右足前進不費力為度。
  注意:左手向上起躦時,右肩不可向前,左足前進時,右足不可提起,身微斜而面正,由前面視之,左拳對鼻。
  第二動作 右手與右足同時向前,手隨行,隨翻足,頭微向上抬,落時足跟先著地,仍成三體式。
  注意:右手出時肩不可向前,手不可先翻,不可伸至極度而後翻,身體不可先高後低。
  向後轉
  收式與前進同,惟若在手與回身,出右手時,由前或後視之同在一線上為要,收式左足極力前進,右足隨即跟步。有欲習崩拳先練步之意,不可忽之。
  崩拳:(學者聞預令即將兩手握拳,其它仍如三體式)
  第一動作 左足前進,右拳從左拳上少許打出,左拳拉回,右足跟步,手足要一致。
  第二動作 同上,惟舊法左首張開,似握右胳膊向前俟,右手退後,方握拳打出,此系實用於發之意。學者不可不知。
  注意:出拳時肘靠脅,肩不可先向前,前拳是否心平,後手是否在心下臍上,倘發現身向後仰是塌腰不縮腿根,前撲是縮腿根不塌腰所致,兩足相距四寸許,姿勢如三體式,惟步小耳。
  向後轉
  第一動作,左足須向前進,再勾回身向右轉,右手躦出如劈拳之第一動作,右足提起,膝距右肘二寸許,左腿勿立直。
  第二動作,出左手若劈拳第二動作,落右足跟,左足在足尖著地。
  注意:兩手張開若劈拳勢,雖不動要用意向前推,左膝抵住右膝曲處,兩腿蹬力,身無高起,重心在左腿,右腿若實若虛。
  收勢
  收勢於練習時,似不重要,然寓有進退之意,故亦應同一注意。
  注意:形意拳以劈崩形拳為各形出手方發之基礎,故練習時亦以此二拳為最難,其它姿勢用握拳以崩拳為本,學者於此二拳時時自習,則其它各形自然正確而事半功倍矣。

  技擊基本功
  孫存周先生極為重視基本功的練習說:“練技擊有三個台階,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練通了,渾身都是拳。但到了這一步也還是個拳匠。還不能稱師。第二步是知拍,與人對打,感應確切,應對自如,如是才出得來節奏。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這一步可以稱師。第三步是拳與性合,遇敵制勝,盡情盡性,喜怒哀樂因拳而出,皆能制敵,則可稱家。最終至木吶虛無,動靜無兆,制敵於不覺中。”他把孫門的基本功總結為六項:一、無極樁,二、三體式,三、劈拳,四、崩拳,五、單換掌,六、懶扎衣。後期應該加入雙換掌和虎撲二式,此八式構成孫門武學的大要。
  從無極到三體之間還有虛無含一氣、太極、兩儀的練法。無極重心在兩腳跟,虛無含一氣是外形不動,內中重心移到兩腳心;太極是半面向左,左腳跟對右腳踝,兩腳一虛一實;兩儀是雙手合於胸前,右手中指壓在左手食指,身子微微下蹲;此式可單練,手合身蹲一吸,手分身起一呼,反覆習之,這也就是山西蹲猴式。
  劈拳是立圓,打翻浪勁;崩拳如同中平槍,直出直入最難防。孫門練法上有定步練法,不僅是一步一拳不跟步,還有雙足不動,僅靠周身調整兩膀發勁的練法。劈崩是單手,走直線,所練步法為上步、寸步;虎撲為雙手法,走曲折,所練步法為踐步;孫氏形意從劈拳練起。三月後自己感覺勁力順達,周身輕靈。僵勁已經化去。即使是進步劈拳也不是用足跟往下跺,而是通過由足跟到腳掌的滾動完成落地,只有找到臨界才能真正體會到松透,形意拳同樣是松著打。
  懶扎衣,練法分定步、動步兩種。定步分四拍,以右式為例:
  一、右手上繃,左手隨之,右足進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腳尖點地;
  二、右手向右後平捋,左手隨之,左足後退半步,右足尖翹起離地;
  三、右手前按,右足進步,左足跟步;
  四、雙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對,至兩胯前,左足後退踏實,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點地。左右式相同。
  活步練法可前進,也可後退,旨在手足協調即可。
  無極式和三體式要練到每次站30分鐘;劈崩兩式和懶扎衣左右練習每次要超過百次;單換掌走圈每次要超過30分鐘;以上基本功要每日練習,時間要不少於3個小時。

  孫祿堂真傳內家拳各階段之表現
  首先可以摸摸腿背臂肩頭,看是否做到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看看四正八柱怎麼樣,只有這些都做好了才可以說入門,然而這只是幼兒園水平。
  明勁,能做到腰胯合一,五張弓要拉滿,所謂弓拉滿月出似箭、落似風,是小學水平。
  暗勁,同樣用明勁方法打,自己知道力已經出去了,但是旁觀者反而覺得沒有力,這時大小周天已通,打拳很少出汗,如拉千斤之車上坡,屬於筋長力大,這是中學水平。
  化勁,打拳就像平時走路一樣,腳落地無聲,全身像鐵一樣,身上熱乎乎的,象冬天洗澡後一樣,身上衣服顯得絲毫沒有重量,氣灌滿身,打拳不再出汗,皮膚表面亮晶晶的,這在道家修煉中叫沐浴,這樣就到大學水平了。
  拳與道合,人看起來皮膚細嫩光滑,象嬰兒一樣,臉白裡透紅,看上去有光,眼睛很有神,用毛孔呼吸。
  練習孫門三體式若是入門,就能體會出五種基本勁法,槍勁、刀勁、劍勁、鞭勁、罩勁。槍勁是中正頂穿,刀勁是以線打點,劍勁是走粘對順,鞭勁是縱長摔貫,罩勁是氣打無覺。槍勁即是打人如飛之縱勁,火勁不打飛即或透之此勁善打。刀勁八卦勁,橫直之善變。劍勁即軔極能變,水火神針也有此能得八卦川掌之妙。鞭勁即軟鋼鞭鐵掃帚,想跌人此勁一沾抹即跌殺更不見痕跡,此時全臂成軔掌。罩勁護體功成,熊力之身亦成。

  習拳雜論
  打法上不要去追求什麼特殊的身法和特別的姿勢。就象平日走路一樣,足到重心落,二者同步,一路逼過去。所以要有“看人如稻草”的心理狀態。要有寧在一思盡不在一思存的預動意識。否則整勁的效果就出不來。“打人如走路”,是在實戰中運用整勁的前提。是打人不見形。一路走去,腳行錯綜八字,身體要放鬆,不能有預示動作,動作一旦做出來,要突然、要盡性。是搶他重心奪地位。打人時往那裡走?往對手重心所處的位置上走。在這個地方發力。整勁就是用在此時此處。要足、手、重心同時到達對手重心位置,三者同步到達在這一點上。用自己的重心奪對方的重心位置。奪位時步要直進,前腳要直,要踏過對手重心位置後0到3寸處,少則不及,整勁空發。過之,則危險大,易被對手所乘。兩手連打不空回。運用整勁要以打為守,進也打,退也打,功守無別,都是逼住對手的重心,連續搶他地位,勿使他走脫,去要迎著對方的拳腳去,小臂挫著對方的拳腳去。回則鉤著對方的拳腳回,都是同一時間的發力打,兩胯帶動兩手有如老式火車輪子的曲桿快速往復連發,起落鑽翻如機輪。直進踩趟雞腿力。進身要趟踏,落步要踩實。此中趟踏的含義,並非是用腳底在地上蹭。而是用後腿的蹬勁將自己身體重心連同架式平著送出,如同跨大步過寬溝一般。
  形意拳初練不要談意氣神。形意拳的勁練整、透、活。三者中整是基礎。整光靠松是松不出來的。
  1、靠姿勢正確,周身姿勢都要力求正確。
  2、靠大節放鬆,松是在姿勢基本正確的基礎上放鬆。而且也不是全身都放鬆,主要放鬆肩根、胯根、胸腹和臀肌。姿勢不正確,無論你怎麼放鬆也整不了。
  3、是靠動作協同,要點是手、足、身體重心同時同步到達作用位置。做到上述這三點基本就能弄明白什麼是整。能夠在極短的瞬間做到上面這三點,驚炸勁或說爆炸勁就出來了,能夠恰倒好處地在接觸對手身體一瞬間由放鬆狀態突然完成上述三點,透勁就有了。以後能夠純熟運用這個勁了,這個勁就活了。到了這個地步才好談實戰中的應用。形意的勁是整透,要想在實戰中應用,就要配合與之相應的打法。
  練習整勁,定步容易,動步難。靜止發力容易,運動中發力難。一般人,運動中發力大多不整。有了整勁還要會用,並且要學會與局部力相結合。整勁的運用原則與局部力的運用原則是不一樣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練到動靜合一的程度,自然在運動狀態下其整勁就要打折扣。說明他的功夫沒有達到動靜合一的境地。一旦功夫到了動靜合一的境界,則當動則動,當靜則靜,行止坐臥動靜皆然。人一碰他一摸一撞都如巨熊大虎撲人,此自然整。一個人練出了整勁,其在身體上必有所體現,首先關節的連接力必異於常人,否則不可能將身體各部分整合成一個整體,其次其神經反應力必異於常人。隨時都能用上, 方稱整勁, 不是打時有, 平時沒有,練出整勁, 舉手投足都是整勁, 目光含住對方, 只差打與不打, 練到高處, 有不聞而知之能。
  孫門形意縮提中輕靈打人,勁是暗勁,輕中帶縮意,中和中極力縮回兩胯兩肩。端在懷中打,要兜著勁打,以猴形為拳中主意。孫門閃戰勁,是一種動作微小但勁力深透的冷顫勁,對人的精神有極大的摧毀性。受到這種閃戰勁的攻擊後,往往萎縮一團,許久不能控制自己。此勁再上一層,就是瞬間移形技術。孫氏功夫幾乎都從暗勁起練,即形意亦如此。由形意實中起練,較易悟入。亦主暗勁慢練,慢練之目地,在於善養氣練氣。
  對練就是個引子,由此掌握各種技法相互作用的道理,練習一個安身炮就夠了。練習技擊一是要多練散手,更重要的是練習發揮想象力,在假象敵的情況下將五行、十二形任意組合發揮,隨機靈動。這種練習對提高技擊最有成效。
  形意單操某個或某些手法熟練後,自然就要在練習中發力了。由力小、力散到力大、力整,逐步操練出各種勁法、體認各種勁法,隨著功夫的加深,人的拳術思維發生質的變化,步入暗勁、化勁階段。單操發力熟練後,能發出整力,只見發力者身形一抖,力由腳、腿、胯、腰、肩直傳上肢,極其威猛、自如,之後即可生出暴力。這個階段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大多數人發力時震頭。有時一個單操式發出後,能震的自己頭暈眼花。練時無人似有人,原意是在習練中假想有強敵始終在面前,與自己拆招對手,自己也與其拆招對手,以增加真實性,培養臨陣對敵時的心理、心態。以至於對敵時不心顫手搖,眼花氣短。還有一層意思,即防止練習者在練習中憋住力(並非憋住氣,憋住了氣又是一回事),不自己打自己。大凡單操震頭,都是因為憋住了力,自己的力沒有真正發出去,力憋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的力打在了自己身上和頭上。這是個大問題,功越深,越受害,力越大,打自己越嚴重。極其凶險。丹田內息不夠,強硬發勁,追求那種剛猛、這樣就震頭,不僅練不出功,反而傷了身體,會使人變得呆傻。糾正的方法是,在練習中一定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按要領練習,以免再生出別的”病“來。真正做到眼前無人似有人,將神、意、氣、力發出去,發到眼前的“敵”身上,要領由老師細心督促、指導。在練習者面前懸掛一極輕之物,手絹、細繩、氣球等,單操時對準懸掛物操打,真實的打,將神、意、氣、力全部發在懸掛物上,發力用意要深遠,每次都將其高高打起。
  身軸即中線,由尾閭、玉枕、至泥丸,乃一直線。全在脊梁骨督脈之中。或練習、或較量,周身無不動,唯隨此軸移轉。此軸切忌歪斜、搖動。如此軸搖動,周身之勁即散,必敗無疑。脊椎雖可曲,然此軸始終要直,即尾閭、玉枕、命門、至泥丸要四點一線。先由無極站出其意,再以九要為規矩得此軸動靜合一之理。拳架中的道理可由此逐次領會。初練拳術時若無老師常在身旁指導,需要辦兩件事,一是要有個鏡子,對著鏡子練。二是要明白拳理,知道怎麼找。練拳先要找出這根軸來,對著鏡子找出這根軸,很快就明白什麼叫以形調息,什麼叫呼吸以踵。找出這根軸來,就要練到身知。軸練出來,下一步就要找出面來。面練出來,離球就不遠了。單憑一腳要負責全身重量,又要周身要求合格,難度很大,要領全都做到了,足根坐滿了,在這個要求下練出的松才是真松,才能真的節節灌通,由下而上,中軸同時都有了,各樣奇怪的自身感覺都引出來了, 越練越有味道。
  小指一纏內力可到手指,形意、八卦皆如此要求,有“大指扣,食指領,中指頂,無名隨,小指收”的說法,指法關乎氣血通達,內力貫穿之效,為練功必須注意之要務。
  孫門球勁就是能夠在任何方向任何情況下做到動靜合一,所謂產生各向同性的勁意。如飛速旋轉之陀螺,好象原地不動,實際上自身不斷轉動。間接反應力,如球碰壁還。旋轉若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丈尋。急流成漩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墮其上,倏爾便沉淪。
  讓人用大力甚至全力正向推你的前手,如果你能在前臂不太叫勁的情況下,前臂保持原狀,身體重心不變化,只是後面的腿感到受力。這說明對方的推力傳到你的後足。說明你的式子初步做到手足相通外三合了。如果讓人用力晃動你的前臂甚至掛在你的前臂上,你能前臂不費力且紋絲不動,或者即使被人以任何方法打出去,你的身體狀態、身架四肢的相對位置始終紋絲不變。如此則可以說初步做到周身一家。
  無極的心態是產生中和的內在條件,而肢體的不偏不倚則是產生中和的外在條件。而當腹中真氣一旦產生,則說明身心開始進入中和狀態。此即為太極。當身體在運動時(如走架時)也能保持這一狀態,即符合真氣的發生與運行規律,則說明此時走架處於中和狀態。走架時研修、追求這種狀態就是以中和為原則。同樣,當技擊中身心也能處於這種狀態,則能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的技擊能力。
  真正把拳術的道理研修透了,能不加力而力自彰,不運氣而氣自周,自然而然。存周先生的感覺十分靈敏,身體非常靈活,動作極為矯捷,技擊時隨心所欲,力道精湛自如。只要認真進行技術分析,就會發現拳術的基本規矩大都可以從形意拳中演化出來,弄明白形意拳,便能有一通百通之效,對學習其它拳,掌握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形意拳一般以五行拳為體,十二形拳為用,體是調節自己周身氣血並有養生健身之用,體為養為蓄,用為出為發,不明體用,練習內家拳也許功倍而事半,練五行拳以不跟步為好,因為五行主要以體為主,當然也可以跟步為發為出,但這樣對身體並無益處。綜觀十二形拳多以跟步為主,要借身力為用。如用則十二形拳可矣,不必處處為用。
  練行意拳和八卦掌,初學要慢,熟練後一定要快,要猛。當然是協調的快和靈活的猛。能多快就多快。同時也要經常象練正楷那樣慢練基本功,一板一眼地走趟泥步,一板一眼地打五行拳。若以實戰功夫為目地,則宜由形意實中起練,較易悟入。孫門形意亦主暗勁慢練,慢練之目的,在於善養氣練氣,重養氣於內,已無剛爆之氣。
  凡求道藝者務要虛心,虛心則心明,心明則性真。有若無,實若虛,遠浮名。凡遇有一技之長者,無論其功夫高低皆要拜為師友,虛心求教,海納百川,故其深不可測。孫氏拳以養氣(柔) 練氣(剛) 養神(靈)三部分而言,孫氏形意最善養氣,孫氏八卦最善練氣,孫氏太極最善養神。孫祿堂前輩所說的骨如銅球、筋如鋼絲球、內氣如氣球,實戰中外形無須動作,可使犯者立僕;
  孫門功夫重在自然合道,故不主凶猛,主勝人自然。較重無形之柔韌勁、輕靈勁,以省力自然勝人為指導觀念,故將較猛烈之抖震勁,轉化成無形之沾粘顫,此勁得自孫先生所傳下之形意拳。雷聲之說,功夫到了,發力就會有聲,能助其力。發聲時腹中之氣下衝丹田,能實其腹。聲從口出,能懾敵膽,氣沉丹田實其腹也會助肩臂肘手的力量。
  孫家拳的勁是各派拳術中最銳利的,滲透力極強,當你還沒有什麼感覺時,裡面已經受傷。孫存周教的拳架子更低,其鷹熊合演幾乎是貼著地皮練,鷂子翻身的束身幾乎是團成了一個球,但不能有低頭、貓腰、撅屁股之嫌。八卦掌走轉起來行如奔馬,勁力也非常渾厚。朱氏三兄弟與孫存周相比有很大差距,在身體的感應、節奏的把握和勁性上,都相差甚遠,孫存周認為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對基本功的掌握,後來經過3個來月對三體式和劈拳的深化練習,使朱氏三兄弟的實戰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孫存周講龍形就有練輕功之效,並表演龍形的輕身效果,孫存周跳龍形時,騰身而起,置於空中片刻,隨即緩緩下落,觀者無不驚詫。多參研孫先生五部著作,其動作照片之神韻,能悟即得。劍雲師八十八歲女子身輕如貓,發密如茂,此神足之像也,存周得其髓,劍雲得其神。
  孫存周早年的徒弟叫蕭德昌,人稱“怪蟒蕭”。身體柔如無骨,周身骨節可以自己脫開。最善與人纏鬥,因為別人鎖不住他,他一抖便能將對手震吐血。身體不僅能很柔軟,還可以變的很剛硬,一接手,對手就象撞在銅墻鐵壁上。練拳只需三年,即可登堂入室。孫存周只練三年,就獨杖南游了。孫祿堂虎撲時一躍竟達三丈五,不加助跑,能前竄一丈,後跳八尺,是練習形意拳的基本要求。
  支燮堂稱形意拳既是修道術又是殺人術。壽關順也常說他不能用形意拳跟人切磋,那是要出人命的。支燮堂年輕時第一次與一位實戰名家動手,只一交手,竟把對手打穿磚墻,身體數處骨折。支燮堂後來功夫高深後,就可以控制,解放後支燮堂曾獨自與20幾個人發生衝突,交手中支燮堂在每人脖子根摸一下,20幾個人的腦袋都向一側偏歪,都抬不起頭。事情鬧到派出所,經公安人員調解,支燮堂再在每人頭上摸一下,使他們復正。孫劍雲曾告訴他脖子上的這個部位,並摸給我示範,確實一觸摸這個部位頭就要歪。在這個部位用不了多大力,就可以把頭摸歪。但是實戰中出手要準,分量要合適。否則是要出人命的。
  單以拳式的結構言,有小開門、大開門兩大系統。形意、太極、八卦、八極、心意都屬於小開門,披掛、攔手、太祖都屬於大開門。小開門若無靈活的步法相佐,其拳則滯。大開門若無樁功相助,其拳則散。小開門打人是鷹旋熊佇,打開門打人如蝴蝶翻飛
武術
探索生命的力量與深度。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