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從五階段看太極拳的訓練
太極拳,傳統拳術的一種,但大多數人皆認為這是一種很輕鬆的拳術,又因習練者大多是老者,故也被認為只有老人才會練太極,其功用也僅只是健身罷了。既為傳統拳術,太極拳不應只是種健身運動,在武少林中,太極拳的學習是有著一套完整的訓練系統,這一系統包含了五個階段,分別是輕靈鬆淨、纏絲生根、揉球蓄勁、陰陽聽靜、太極歸元。
第一階段、輕靈鬆淨:這個階要求的是「完整」,也就是淨,指的是每個動作,拳勢都乾乾淨淨,沒有絲毫的遺落,每一個動作都達到要求(完整的移動)且不拖泥帶水。
為何「淨」是第一階段的要求,卻是放置在最後一個位置;因為想要達到「淨」,那麼至少要做到「輕」、「靈」、「鬆」這三個狀態(要求)。
輕在拳經中有很多的描述,但最傳神的應該是提得住精神,我們常說意志消沉的人,通常是腳步沉重,一個意志消沉的人,必定也是無精打采、心神不聚,如此怎麼可能會有足下輕鬆之感。精神提住了,自然週身輕靈,提到了輕靈,自然得知,身體輕了後才能靈動,接下來便來說靈。
靈指的是靈動,全身可以靈活運動,在拳經中也有一句話形容得很好,邁步如貓行,貓在行動時,不管快步或慢步,只要外在環境稍有變化,正常情況下都是可以瞬間做出反應(或調頭逃離或加速離開);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必需要讓自己時時刻刻保持在觀察的狀態,觀察自己也觀察對方,甚至是觀察環境,在十三字行功訣中提到了顧住三前盼七星亦是相同的意思,只有隨時保持在顧與盼間,才能在外在環境因素變動時,做最即時的變化。當然,要能快速的變動,上述「輕」的狀態是基礎的要求,但只有輕還不行,輕沒有沉則無根,無根則浮,所以接下來便說鬆。
鬆指的是鬆沉,拳經中講歛力入骨及棉裡藏鐵,沉的是骨架,骨架結構需正確,則皮肉才能鬆柔,皮肉鬆柔才能真正的感覺到骨頭,才有機會歛力入骨,進而感覺何謂棉裡藏鐵。
第二階段、缠絲生根:如果說第一階段是屬「體」的訓練,而第二階段就是「練」的訓練了;練是要在身體結構正確(第一階段)的情況下,開始建構身體內在的基礎力量,而所要做的會有三個訓練的方向「內筋訓練」、「交叉對稱」、「上下盤太極」。
內筋訓練,這是要建立身體內在力量的第一步訓練,透過盤架時加入拉內筋的觀念,促使貫串人體四肢的主要大筋得以活化及強化,並同時以內筋強化在第一階段所訓練的身體結構的完整性,使身體骨架更緊密的結合。
交叉對稱,建立身體勁力流向的軌跡,此時建立了丹田與命門的觀念,了解勁力的收與放必會流經丹田與命門的這兩個中樞點。
上下盤太極,太極講圓,不是只有上盤的圓的訓練,下盤太極圓的訓練一樣重要,透過下盤太極的訓練才能使盤架時步法的移動,不會產生斷續處,其中尤以膝蓋在在步法移動時的位置及觀念更為訓練時的重點。
第三階段、揉球蓄勁:揉球蓄勁屬於用的訓練,這個階段透過揉球的觀念及訓練,開始建立全身的圓能有形變的作用,當圓產生形變時,勁力的變化及拳勢的運用,便有了陰陽之分;故,在此階段有幾個訓練的內容。
揉手:以缠繞的技術來訓練如何分別從腕、肘、肩、胸使自己取得主控權。
揉身:在揉手進入到胸口後,便要開始加上揉身的訓練,這主要以不管身體何處受力,皆要從受力點轉為蓄,並同時找出對手來力的空隙,在不抗力的情況下,使自己從對手來力的空隙中恢復自己身體的中正。
丹田命門相撐:第二階段的交叉對稱訓練中,帶入了丹田及命門的觀念,此階段則是加入丹田與命門相撐,加強訓練丹田與命門的力量。
帶球:盤架時透過帶球,使身體處處圓球的觀念,因各種拳勢的不同,使球開始產生形變,亦使得身體的圓更加的柔韌;另外,利用手上帶不同球體的概念,更加強了身體內筋的強度,而內筋強度愈強則內勁運行中所被耗損的能量便愈少。
第四階段、陰陽聽靜:此階段最主要是將前三個階段,重新訓練過,只是訓練時會加入了陰聽及身體結構的觀念,開始從最基本的元素來看待前三階段的訓練,使習練者更能精準的知道與練到為何前三階段分別有那些的觀念與訓練,此階段才真的算是太極拳開始正式練習。
第五階段、太極歸元:主要為性、命雙修之法,三元歸一。
以上僅就太極拳五個階段要強調的觀念及訓練方向,做一概述,既非全貌,亦不是各階段所要做的訓練僅有上述。
2013年_太極學習心得_台中道場_林志銘
前往
- 武少林活動公告區
- ↳ 總教練專文
- ↳ 關於武少林
- ↳ 少林專欄
- ↳ 合氣道專欄
- ↳ 武少林活動記錄
- ↳ 武術隨想
- ↳ 武少林資訊
- ↳ 武少林活動公告
- ↳ 武少林行事曆
- ↳ 武少林大事紀
- ↳ 武少林活動故事
- ↳ 劇團演出記錄
- ↳ 比賽研習公告
- ↳ 武術新聞專區
- ↳ 訪客留言
- 合氣道專區
- ↳ 武少林合氣道專區
- ↳ 合氣道筆記
- ↳ 基本動作與觀念
- ↳ 合氣道防身應用技術
- ↳ 合氣道研究
- ↳ 國際段位資訊
- ↳ 合氣道晉段論文
- ↳ 合氣道研討會專區
- ↳ 道祖語錄
- ↳ TOTAL AIKIDO
- ↳ 合氣道技術討論區
- ↳ 合氣道經典文章、人物
- ↳ 合氣道心得
- 太極拳專區
- ↳ 羅漢功
- ↳ 太極推手
- ↳ 太極劍
- ↳ 太極散手
- ↳ 太極桿
- ↳ 武少林太極拳專區
- ↳ 陳景俊太極筆記
- ↳ 太極拳理討論
- ↳ 太極拳經典文章
- ↳ 太極拳技術討論區
- ↳ 太極拳學習心得分享
- ↳ 形意八卦專區
- ↳ 形意拳資料
- ↳ 八卦掌資料
- ↳ 形意拳技術討論區
- ↳ 八卦掌技術討論區
- 少林拳專區
- ↳ 工字伏虎拳
- ↳ 豹形拳
- ↳ 鶴形拳
- ↳ 蛇形拳
- ↳ 遊龍刀
- ↳ 燕青刀
- ↳ 崩步
- ↳ 復興拳
- ↳ 少林拳經典文章
- ↳ 少林拳技術討論區
- ↳ 北少林長拳
- ↳ 螳螂拳
- ↳ 孫臏拳
- ↳ 洪拳
- ↳ 其他少林拳術
- ↳ 少林拳譜、拳經、器械譜、歌訣
- ↳ 少林器械拳譜、歌訣
- ↳ 少林拳學習心得分享
- ↳ 武術隨筆_陳奕廷
- ↳ 武林傳奇
- ↳ 傳奇人物
- ↳ 武林拳術
- ↳ 武林典故
- ↳ 武術影片欣賞
- ↳ 練功專區
- 蹲潛武術劇團
- ↳ 團員留言板
- ↳ 表演暨排練
- ↳ 排練記錄
- ↳ 網站工作
- ↳ 劇團演出劇照
- ↳ 學會活動照片
- ↳ 武少林影片分享
- ↳ 道場練功照片
- ↳ 理監事照片
- ↳ 合氣道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