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每一階段之再練習 三合一融合心得
在武少林的傳承裡,太極拳有五個練習階段(亦是心法):一. 輕靈鬆淨 二. 纏絲生根 三.揉球蓄勁 四.陰陽聽靜 五.太極歸元。每一階段皆分體、用、練,目前很多人體用練不明,把練法當用法,當然就不能[用]了;或把用法(如拳勢所表現出不同的驚彈…等要求與發勁)當作是練法,以盤架之練法而言,小則練錯方向,重則傷體。因體、用、練之關係,非本文要點,回歸主題。五個練習階段中,敝人有幸重覆練習前三階段,馮老師希望我能分享每一階段之再練習心得,於是乎有了本文的誕生。
在重新練習的過程中,稍稍體會金剛經云:「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當中的一點點意涵:從初階的輕靈松淨,到第二階段才知道初階的輕靈松淨非輕靈鬆淨,練到第三階段才知第二階時對初階的輕靈鬆淨,亦非輕靈鬆淨。
每次重新練習每一階段時,就會發覺之前對那一階段體悟,不是當初對那一階段的認識,而是現在的新體認。但過了一段時間後,那時的體悟,並不是最究竟的認識,每一次都在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中變化。而每一段過程中所知道的(知)與能做到的(行),隨著時間(軸)演進,知與行兩者間落差都在變化,知與行之間的落差也逐漸在縮小,但還在半路上的我們,要抵達止於至善的爐火純青境界,還需要馮老師的帶領,以及自我本身更多的苦功努力與領悟吧。
一般蓋房子會要求地基穩固,同樣的太極的首階築基-輕靈鬆淨,如同房子地基一樣重要。差別在房子地基是無機的,房子地基不會再進化,而太極拳的基礎地基-輕靈鬆淨,是有機的、有生命的、會自我學習與成長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第一階段(地基)會與第二、第三階段互相交融與激發,原本只有一層樓深的地基,會因為第二階段蓋到10層樓,此時第一階段(地基)會有機發展成兩層樓深;當地基更深更穩時,原本只有10層樓的太極功夫,會再茁壯成長成20層樓。同理,第三階段又繼續加蓋到30層樓時,兩層樓的地基又變得更深、更廣、更穩,總有一天讓『太極天、地、人高樓』,深入地心、高至天心,以期有朝一日達成天、地、人合一的境地。換句話說,當所有的法都圓滿了的時候,輕靈鬆淨已經從第一階段提升到第五階段太極歸元仍至天人合一境界,如同佛教「八正道」【相對「輕靈鬆淨」】,雖然是最基礎但也可為最無上,八正道可開展成「三十七道品」乃至其他佛陀究竟教法,到圓滿境界所有法又迴入「八正道」,恰如華嚴經所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或禪宗所謂『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或太極形神合一、太極歸元、天人合一,是否如此則有教於佛教大德以及太極「明」師-馮師父了。
既然第一階段能有機成長,也可以串聯至後面每一階段,那就獻醜當作拋磚引玉,簡單敘述經過三個階段再練習後,各階彼此間有機融合的觀點,談談三階段『三合一』融合後之『輕靈鬆淨』練習感想:
一.輕:『三合一』融合後
第一階段盤架練功,中軸骨架隨時保持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站渾元樁時後面三關(玉枕、夾脊、尾閭)要能貼壁,頭身如木偶可輕輕『領』起。
第二階段,身體拳勢內勁保持流動態,「氣沈丹田,不偏不倚」,符合老譜「輕、重、浮、沉」解之要求,作到輕與沉,避開重與浮。
第三階段不管身體(揉身)在何時、何地,皆能自在如意作到拳經所示「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偏沉則隨」,讓大家找不到你的重心隱藏何處。
二.靈:『三合一』融合後
初階先從改變兩腳重心開始,一條腿支撐全身重量,當開始是很大的腳力負擔。老架的要求要檔走下弧,對腿力的要求更高,對步法的靈活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因為內筋內層力鍛鍊關係,兩腳的重心轉換,漸漸透過丹田的重心來轉換,加上「閃、轉、騰、挪」,身步法會更迅速與靈動。
第三階段,在揉身揉手的訓練下,外形變化幅度較小,重心轉換得靈,聽勁大幅提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應」,散手時身步法就會「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三.鬆:『三合一』融合後
太極拳是道家功法,屬於性與命雙修,簡單說就是修身也要修心。不論是道家或佛家的靜(禪)坐,基本都會先「調身」、「調息」、最後「調心」,然後靜(禪)坐入定,心開得智慧。因為馮老師已經有教導一些精進同門學習內功與靜坐,希望明年也有同門在武少林期刊發表心得,這裡就不多言了。
既然太極拳是道家功法,自然也要「調身」、「調息」、與「調心」,馮老師教導了很多身法的訓練與要求,或高階的『骨與肉可分離』,此為「調身」;也教導了好幾種呼吸法(渾元氣呼吸、腹式與胸式呼吸、命門呼吸、易筋經吸/閉/呼…) 等方法,此為「調息」;透過第二階段意念的訓練、太極劍意念之放長、諸多基本功(看心)意志力、站樁(內定)訓練、盤架眼神之顧、盼、觀、看…等訓練,此為「調心」。
閩南語有云:「心頭抓好定」,內心若安定,外形就會鬆,氣機就會流暢,不管是盤架、推手、揉手、散手,都是要心神先能靜定,意志專一,然後要求,身輕、步靈、體鬆(貫串)、氣暢(鼓盪),所以說【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而楊家第三代楊澄甫也有相關口訣:「神要凝、體要鬆、氣要固」。
目前「氣」的訓練是我們較弱的部分,我猜想是在第四階段「陰陽聽靜」內容的一部分,之前老師有提過以下三項:靜坐與內功訓練、上層氣與下層氣呼吸法、以及盤架與呼吸之結合。雖然我皆尚未學過,但就盤架與呼吸結合而言,馮師父曾指出他希望,大家有一定根基與達到標準後,才能教「盤架與呼吸之結合」,也就是腹部丹田要有基本力量,以及大家盤架至少35~40分鐘以上,若功力未到,盤架只適合用「自然呼吸」,以免出偏與傷身。另外,馮師父也指出,腹部丹田只是初步,之後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沉丹田而不守丹田,…(略)…,從而人身何處不丹田。
四.淨:『三合一』融合後
當然心靜、意凝、身輕、步靈、體鬆、氣長,種種要求並不是一蹴可及,所以太極拳是一輩子的修練,性命雙修,身心雙修,陰陽雙修,動靜雙修,體用雙修,時間空間雙修,太極拳是一種動禪,但盤拳中每一勢,動中有靜,陰中有陽,靜中有動,陽中有陰,楊家第三代楊澄甫引述第一代楊露禪:『太極拳可煉成金剛羅漢體』,敝人解讀之下就是,太極拳不單是修練身體,也是修煉心性,性命/身心/動靜/陰陽/體用/時空雙修,大家切要珍惜之。
心多靜定一點,意念心神愈發清明,一舉身就多輕靈些,身心皆如意放鬆,氣則周流不息,對外在的聽勁覺知則更敏捷,導致內在心靈更沉澱,如大學所云:「定、靜、安、慮、得」,心定靜越深—真空,就會有所「得」—妙有,妙有開智慧,有智慧後對太極拳有更多開悟,如此從心、神、意、形(體)、氣,互相影響與滲透,一直互相提升,止於至善,止於圓滿,所有的法(指月之手)都圓滿了,就沒有法了,金剛經云:『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是【淨】,所以法要圓滿,圓滿就空了,故法要【淨】。
五.結語:
要注意的是,法要『圓滿』的話,當然不可只單靠盤架,雖然盤架能表現出開合、吞吐、折疊、浮沉、虛實、轉換、…等,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就體用雙修而言,除盤架外,還需要將推手、兵器(太極劍/太極桿)、揉身、揉手、散手(節拿抓閉),最後加上第四階段—陰陽聽靜,第五階段—太極歸元,這些通通全部都要圓滿,才是【淨】。以上是本人初淺的心得,敝人語拙,語言文字很難完全表達,相信有很多錯誤,一切以老師為準,請大家多多包涵,最後希望馮老師給我更多的教導,太極真傳在武少林,同門要更加努力,大家好好珍惜!
2013年_太極學習心得_新竹道場_陳景俊
前往
- 武少林活動公告區
- ↳ 總教練專文
- ↳ 關於武少林
- ↳ 少林專欄
- ↳ 合氣道專欄
- ↳ 武少林活動記錄
- ↳ 武術隨想
- ↳ 武少林資訊
- ↳ 武少林活動公告
- ↳ 武少林行事曆
- ↳ 武少林大事紀
- ↳ 武少林活動故事
- ↳ 劇團演出記錄
- ↳ 比賽研習公告
- ↳ 武術新聞專區
- ↳ 訪客留言
- 合氣道專區
- ↳ 武少林合氣道專區
- ↳ 合氣道筆記
- ↳ 基本動作與觀念
- ↳ 合氣道防身應用技術
- ↳ 合氣道研究
- ↳ 國際段位資訊
- ↳ 合氣道晉段論文
- ↳ 合氣道研討會專區
- ↳ 道祖語錄
- ↳ TOTAL AIKIDO
- ↳ 合氣道技術討論區
- ↳ 合氣道經典文章、人物
- ↳ 合氣道心得
- 太極拳專區
- ↳ 羅漢功
- ↳ 太極推手
- ↳ 太極劍
- ↳ 太極散手
- ↳ 太極桿
- ↳ 武少林太極拳專區
- ↳ 陳景俊太極筆記
- ↳ 太極拳理討論
- ↳ 太極拳經典文章
- ↳ 太極拳技術討論區
- ↳ 太極拳學習心得分享
- ↳ 形意八卦專區
- ↳ 形意拳資料
- ↳ 八卦掌資料
- ↳ 形意拳技術討論區
- ↳ 八卦掌技術討論區
- 少林拳專區
- ↳ 工字伏虎拳
- ↳ 豹形拳
- ↳ 鶴形拳
- ↳ 蛇形拳
- ↳ 遊龍刀
- ↳ 燕青刀
- ↳ 崩步
- ↳ 復興拳
- ↳ 少林拳經典文章
- ↳ 少林拳技術討論區
- ↳ 北少林長拳
- ↳ 螳螂拳
- ↳ 孫臏拳
- ↳ 洪拳
- ↳ 其他少林拳術
- ↳ 少林拳譜、拳經、器械譜、歌訣
- ↳ 少林器械拳譜、歌訣
- ↳ 少林拳學習心得分享
- ↳ 武術隨筆_陳奕廷
- ↳ 武林傳奇
- ↳ 傳奇人物
- ↳ 武林拳術
- ↳ 武林典故
- ↳ 武術影片欣賞
- ↳ 練功專區
- 蹲潛武術劇團
- ↳ 團員留言板
- ↳ 表演暨排練
- ↳ 排練記錄
- ↳ 網站工作
- ↳ 劇團演出劇照
- ↳ 學會活動照片
- ↳ 武少林影片分享
- ↳ 道場練功照片
- ↳ 理監事照片
- ↳ 合氣道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