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蔭太極拳譜

各太極拳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回覆文章
james1972
總教練
文章: 1156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0, 2007 11:15 am
來自: 台灣台中

郭連蔭太極拳譜

文章 james1972 »

【太極拳架子三步審查法 】郭連蔭

太極拳之行功心解與太極拳論意義深奧各有所謂,最容易為字而所誤解,因該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審查,架子者有無處下手之苦,致練習時與功心解常發生相背之情形。茲歸納其意、簡單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審查之法,想亦為學習此拳者所樂談也,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步審查身形腰頂脊步六字

(一)身——拳譜云,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既尾閭中正神貫頂也,乃表明太極拳之身以中正為主也,因中正則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應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則後不應,倘左傾則右不能應,故必須中正、乃系預立安舍之地。有如車輪可以四面八方轉旋也,尾閭以上腰椎以下,尤須中正不動如大纛,此太極拳必須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鬆開其勁得到安而不滯、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後車軸平正,可以支撐八面之勁,則四面俱有掤勁,可以面之應人也。倘有前俯後仰、左傾右斜等弊病發生,必有一處無掤勁,則此處當然為一缺陷矣,則車軸彎矣,其何以生旋轉哉,故走架子時應注意身之易犯病,舉例如下:
1:如摟膝拗步有無前俯?
2:如似封似閉有無後仰?
3:如野馬分鬃有無傾斜?
4:如單鞭下勢下坐時有無傾斜?
如有上列各病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身矣。

(二)形——拳譜云: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氣鼓蕩,先要周身無缺陷處也。總計以上所載,精氣神系表現與形之內,練習太極拳者必須提起精神而鼓蕩之,並使神聚意活,然後一氣鼓蕩、練習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牽動此車輪旋轉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則現呆形,目定神散,遊蕩滑溜。所有動作內無意識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隨手走,手以外不復見,如是種種,豈能稱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則氣不能鼓蕩,而勁亦不能轉換,則氣不能車之轉旋哉,故走架子時應審查變化之處問之如下:
1:精神能提得起否?
2:精神能否活潑而貫注、如貓之捕鼠否?
如能符合以上所問則為太極拳之形矣!

(三)腰——拳譜云:腰如車軸,腰為大纛,既氣貫於頂、力運與身、回環腰際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內松淨氣騰然也。總計以上載,太極拳一切前後左右之運動,必須以腰主宰,如車軸旋動之離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則也,倘若尾閭不能中正,則車軸彎而不能旋轉,既動乃身之搖動,非由腰軸以發動也,故走架子時,應審查旋轉動作是否由車軸以發動,並觀腰勁有無鬆開如帶束腰之意,並觀腰至尾閭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動,此為審查腰之唯一條件。茲舉例以問之:
1:如抱虎歸山之擰腰否?
2:如撇身捶之塌腰否?
3:如玉女穿梭之鬆腰勁否?
4:如十字擺蓮腿使腿時之轉腰勁否?
5:如雙擺蓮使腿時之發腰勁否?
以上所問均能以腰為發勁之中心,乃可稱太極拳之腰也。

(四)頂——拳譜云: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則無遲滯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潑,勢如車軸,頭容 誇氣貫頂,手容輕處順應人也。
總計以上所載頂勁必須虛以領起,則精神自振,自然減去動作滯重之病矣。若頂不能領起,懸頂無上掤勁,勢必俯仰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連帶形不活,而現呆板形矣。腰軸彎而而連滯住不轉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所有動作之轉換,舉例以問之;
1:如斜飛上步之頂勁傾否?
2;如雲手換步時之頂勁搖?
3:如海底針下插時頂勁前傾否?
4:如撇身捶轉身時之頂勁傾斜否?
5:如倒攆猴之轉身之頂勁搖動否?
如無上例之病乃可稱為太極拳之頂也!

(五)脊——拳譜云:力由脊發,牽動往來氣貼脊骨,既命意源頭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為軸以手為輪也,倘氣不貼背,則胸彈矣,而肩聳矣
既有動作乃手之動,而非全身之動矣,因為運動能感覺在脊背,自然為腰之勁。其彈胸聳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牽動往來時,脊背有無波動之感,背之皮是否緊貼脊骨,發勁有無削肩,如有之則發勁當然可以從脊發矣,舉例以問之:
1:如野馬分鬃之開時有無貼背?
2:如搬攔捶之發勁時有無由脊而發?
3:如攬雀尾之揉手時有無揉背?
4:如閃通背之轉身時有無通過其背?
5:如海底針之下插時有無拔背?
如是有之乃可稱為太極拳之背矣。

(六)步——拳譜云:邁步如貓,又云步隨身轉,既不八不丁兩股收其夾勁也。總計以上所載邁步必須如貓之行,以足跟前進虛設以放之,達到後再轉實。必須身轉而後隨之,萬不可步先轉而後身隨,以造成外擺襠之病,步步適合與否,足以影響腳、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須放在不丁不八之間,若用丁字步則易頂襠,若用八字步則盪襠。因步之關係尤須注意於胯,若胯開則腿勁貫穿於身腰腿間,完整一氣而襠園矣。圓襠為太極拳獨一無二之襠,如襠園則自易如貓之行矣,而放置地點也極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轉時自然身先轉而後步轉,遇進退時自然步先進而後身進,其腰勁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覺得有得勢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貓行先虛後實。則邁步中生頂胯之病,不易展開其勁,比如一塊無蓬勃之勢,內中氣不易行,其腿中自無掤勁可言矣,走架子時應全力注意在步,因步為身之根,審查時應觀其步是否虛領實放,乃放之位置為何,茲舉例以問之:
1:如單鞭時後胯有無頂胯?
2:如手揮琵琶之步後胯有無折胯?
3:如摟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虛虛鏟出而後實之?
4:如搬攔捶之轉步有無身隨步之弊?
5: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頂、脊、步六項為審查太極拳第一階段之注意矣。



【太極拳架子三步審查法 】(二)

(一)運勁——拳譜云:運勁如抽絲,又云運勁如百煉鋼。總計以上二者,一切運勁均須如抽絲,以出入如百煉鋼以運勁也。


1:查抽絲而字非僅指緩緩直立而出,乃指旋轉出入,如來福線之螺絲形也,出為順抽,入為逆抽,一切運勁概不外乎順逆抽絲也。其順抽乃由足跟至手指之軸,其逆乃由手指回歸至足跟之抽,其路線乃交叉而出,交叉而出既左足右手,右足左手之謂也,其順抽又呼之為開,逆抽又呼之為合。太極拳無一運動可離開開合二勁,既無一非逆抽順抽也,因為如是運動以出入內勁乃為真正之圓勁,深合太極拳義也。

2:查運勁如百煉鋼,是指運勁之剛柔度而言,因百煉鋼可成繞指之柔,惟鋼之本質因柔而更加堅剛矣。可見鋼愈煉,外形愈柔,而內部則愈剛也。此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剛也。所以太極拳之柔並非棉花之意,此應極端分別之處也,是外柔而內剛,系生於氣功,而造於掤勁,掤勁愈足,則內剛愈甚,而外面運轉更柔矣。能柔能剛乃為二儀之用,方適合成為太極拳之定理也。換言之,此運轉之車輪必須以鋼質作之,外包以打氣之橡皮圈,乃為弛驅坎坷不易折之車輪也,車輪不折則車輪自固,如是乃能以慢制快。倘能兼之,以旋轉抽絲如來福線,自能以輕制重,故走架子時應審查,一切動作是否遵守此螺絲形以出入,並須觀察此螺絲形,有無在中途折斷之處。此審查運勁線路之如何也,尤須審查內剛外柔之剛度,是否為筋直之剛,抑為筋漲之剛。再審查其柔是否為掤勁之柔,抑為棉花之柔,既身手內有無掤勁之謂,及掤勁之度數是否夠數也。若一切動作均有掤勁,且遵螺絲形以出入,有內剛外柔之意,而後方可呼為太極拳真正運勁法也,舉例之說:
1:如野馬分鬃之順逆抽絲在進退時有無折斷?
2:如云手之雙順抽絲在左右轉換時有無折斷?
3:如倒攆猴雙逆抽絲在裏外時有無折斷?
4:如攬雀尾只順逆抽絲在大小時有無折斷?
5:如摟膝拗步之雙逆抽絲在上下時有無折斷?
6:一切運勁有無鬆開其勁既不准起努實作用也。
7:一切運勁有無使勁骨起延長心意否?
8:一切運勁轉之剛,為長筋之剛既掤勁乎!抑為鼓勁之剛既僵勁否!
以上舉例乃太極拳之十二抽絲及外柔內剛之法,如具此抽絲之勁無折斷之處,並須抽達至其他,方可得到真正抽絲勁矣。如根本只會圓形圓走,如平面之圓,而非立體之圓,則不能成為球形,何能以輕制重,此不得以太極拳運勁目之矣,或者身手內空空如也,毫無掤勁可言,此為棉花之車輪,毫無用處。亦不得以太極拳運勁目之也。 故柔而無掤,內中不含堅剛,圓行圈去,內中不行抽絲,均非太極拳之運勁也。


(二)接勁——拳譜云:往復須有折疊,既意欲上既寓下,有上既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也。換言之,既每一抽絲自始點時接續其他方面之抽絲,必須有折疊以彌補其間,既承上啟下之接勁也,倘運動而無折疊,勢必硬其內中之勁不免直矣而且斷矣,太極可以滔滔不絕如長江大河者均此折疊之功,使節節貫串,著著相連也。如遇發勁或抽絲至盡頭時此折疊尤不可少,有此折疊則可得斷而後連之功矣。收既是放,放既是收,亦能做到矣,故走架子動作變換時,每一著與下一著之接頭處,如欲向上接先寓下以折疊之,如欲向左接先向右折疊之以此類推,四面八方以行之,則掤勁永遠不斷,既發勁須斷亦可因此連之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其運動是否綿綿不斷,再審查其發勁,是否斷而能接,為最主要之注意點,因能接己之勁,待有經驗方可進而接人之勁,以成太極拳之接骨逗榫之功也舉例以下:
1:如提手接白鶴亮翅乃意上寓下之折疊。
2:如白鶴亮翅接摟膝拗步乃意下寓上之折疊。
3:如摟膝拗步接手揮琵琶乃意後寓前之折疊。
4:如十字手接抱虎歸山乃意前寓後之折疊。
5:如琵琶手接摟膝拗步乃意前寓後之折疊。
6:如抱虎手接歸山意左寓右之折疊。
以上所舉六項乃因折疊可以接上著之勁,使之連貫如一,如能在一切往復處有此項折疊,彌補其中,則太極拳運動乃能圓滿而綿綿矣,凡太極拳動作每一著點須慢終點須快,可以增進掤勁加大氣度,至折疊時又轉而為慢矣。其折疊須同一慢度,用著之快像用同一快度,走架子時其中快慢相間而不亂謂之勻清,若所有動作不分折疊與抽絲,均是同一速度,則勁別不分神朵矣,意不活潑而義無矣,何勻清之有,是以車輪不能具速慢二者之勁。何能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哉。

(三)蓄勁——拳譜云:蓄勁如開弓,乃勁以曲蓄而有餘等句,乃指凡欲稱為弓料必須有彈性,無彈性之物,決不能作弓料也。
人之一身手足如欲有彈性,必須身手足內有掤勁也,並須全身節節能貫串如一,而內信者以氣中,則弓料方可能也,若一節不能貫通,或一節內無掤勁,則開弓時,必在該節插折斷矣,則開弓不能稱為有彈性之弓矣。
蓄勁之路線系用與卷勁,既裹抽絲之勁也,身體各節同時以緩和之曲絲收卷其度,以脊背作弓把為領導之蓄勁,若折斷一節既偏矣,不能呼之為蓄,不但不能增加彈性,反將彈性摧去無遺,走架子時應審查一舉一動有無掤勁,如得俱有之功。再審查能否貫串如一此三步審查法,倘均有其功,乃可開其功,卷蓄其勁使之彈性增大,謂之張弓以待發大也,如上面三步未曾練到,則無弓料之可言,亦說不到能開不能開,舉例問如下:
1:如手揮琵琶之換蓄,裏順抽絲,有無右領換之做蓄之勁也?
2:如搬攔捶之突蓄,裏順抽絲,有無由脊領起突然而蓄也?
3:如打虎式之緩蓄,裏順抽絲,有無曲轉而蓄之勢也?
4:如高探馬之分蓄,裏道順抽絲,有無前後分蓄之勁也?
5:似封似閉之雙蓄,裏道順抽絲,有無雙雙兼蓄之勁也?
如有之則觀其彈性之大小,曲蓄之深淺,以審定弓料之強弱,及開弓度數之大小,惟無掤勁,則不易貫串卷之功效,當然也不能性矣。所以在走架子時,若只看出有運動之功,而未藏有蓄勁之勢,則此種走法,可謂無技擊之意矣。既或為表示儒雅起見亦有卷之意,如卷亦不具可為空空洞洞,不能稱為蓄勁之架子矣。


(四)發勁——拳譜云:發勁如放箭,力由脊發等等,其發勁之作用,與蓄為連帶之關係,因蓄而後發,發由蓄而生也,發得脆系由於蓄得足,以弓料強弱為斷也。勁由曲蓄而有餘,乃指示既用卷亦須使之有餘不盡,不然易遭偏之病,故發勁時,亦須本其理以放出,而有餘裕,乃為太極拳之發勁,此與其他拳術,發勁不同之點也,雖說曲中求直為奉譜所規定,乃指求直其性,非十足伸直其手也。若伸直其手則下著之勁接不上非斷不可矣,若發勁後仍不直其手,則發勁雖失掤勁仍在,可以接勁以續之也。故發勁不可不斷,若不斷,則勁不能越出本身外,不能稱發矣。但掤勁無時可斷,若斷勢必身體俯仰無著落,有空隙易為人乘矣。開弓既由脊以領之,則放箭亦須由脊脫扣以放之,此所謂力由脊背發也,由脊之脫扣而發,乃全身中央之發也,此太極拳蓄發之定理,不容絲毫假借者也。惟現時之走架子者,多數喜將發勁隱藏於內而不顯出,以示儒雅。因於表演時未嘗不可,若自修時久,久行之極易養成不能發之習慣,則有害矣。既發勁不須顯乎外但發之意不能不備,而放之勁不可不有也,虛則失去走架子之意義矣,走架子時應審查發勁是否走外抽絲而發出,出後有無餘蓄,並審查發勁有無箭穿靶垛,以入內之意,若三者具備是為真正太極拳之發勁矣。舉例於後:
1:如野馬分鬃之外門上發勁。
2:如手揮琵琶之外門中發勁。
3:如單鞭下勢之外門下發勁
4:玉女穿梭之內門上發勁。
5:如搬攔捶之內門中發勁。
6:如栽捶之內門下發勁。

以上四項為勁之練習標準,為太極拳特殊之情形,因此拳所以異名家之處,不在姿勢之相異,乃在此項勁之運用不同耳。如運勁乃化勁之功夫,如接勁乃粘黏之功夫,如蓄勁乃引之功夫,而發勁乃擊勁之功夫,四者缺一不可。在太極拳內無一動作可離此四勁也。如果接勁不上,則運動不能連貫如一;如運勁不連而無掤勁,則蓄勁不能卷;此審查如蓄勁無加重彈性之能,則發勁亦屬無效矣。此審查架子最重要之階段,如能得之,則太極拳基本功夫已經樹立,不愁功夫不進,有此一步然後方可再進一步,以審查架子之全盤動作也。

節錄自《郭連蔭太極拳譜》
武術
探索生命的力量與深度。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章」